2012伦敦奥运会落下帷幕,奖牌榜座次也尘埃落定,一如既往的是,约一成的代表队卷走八成以上的金牌。奖牌归属的两极分化像极了世界财富的两极分化,也难怪么,牌名“金银铜”,此等劳什子历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一个幽灵,举国体制的幽灵,在奥林匹克的上空徘徊”——
这些时日里,对于西学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最鹦鹉学舌琅琅上口的喷愤之词就是:举国体制。一些“不该、不配”拿那么多金牌的国家,都戴着举国体制的“原罪”;那些在“自由快乐”的市场经济国度,在“业余时间”凭着“个人兴趣爱好”参加运动并取得佳绩的,才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前苏联、东德等国家,虽然不是举国体制的始作俑者,却将此机制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的奥运赛场上将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国家打得满地找牙。苏联等归山后,西方体育刚想长舒一口气,却不想“举国体制”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眼看“振奋民族精神”的任务难以实现,竟不惜用上“本规则最终解释权在我”的路数。
其实西方国家早已翻出压在箱底有年的这一法宝。为办好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举国大兴体育,也直接成就了几届奥运会好名次。伦敦奥运关系着昔日老大帝国的颜面,当然更无马虎,除了若干年前若干项目早就“从娃娃抓起”,还不惜重金网罗各路英豪入籍参赛,于是出现了比例远超往届的黑人面孔英国奥运冠军。这种典型的“举国体制”,目的就在于奥运会的“梁山座次”。不管是社会主义的古巴朝鲜,还是资本主义的日韩,它们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秘笈都是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是每一个国家在关系生死存亡战争中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国家对各种资源的较强支配权,“集中力量办大事”;相对立的就是资本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主义。千万不要以为英美之富之强是源于什么自由主义,而恰恰在于强硬的国家干预、赤裸裸的集权。富强之根是成功的工业化,那是一个不断自我集权却要求外界“自由”的过程——自己产品倾销的自由。对国外工业品则贸易壁垒森严,直至自家产业发展成巨无霸后,反过来要求你“贸易自由”。集权和自由之妙,存乎一心,反正由他们“制定规则”。
前苏联就不去说了。新中国立,百废待兴,只能借助“举国体制”。初步完整的工业化,两弹一星,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高铁……不可胜数的巨大成就,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举国体制立国强国,功莫大焉。奥运金牌的丰收,只是举国体制顺带来的“副产品”。
取得好成绩,至少说明了某种机制的成功;外人并不是真计较于你拿了多数牌牌,而是忌惮你拿这么多牌牌后面的机制。鹦鹉学舌者,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