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精神生产方式引发全球大变革
二 、精神生产方式的主体是文化产业
文化依附于物质生产
1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和产生的包括技术、工艺、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文化就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积淀和沉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文化,通过传播而使文化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进而反过来指导和帮助人类从事新的生产和生活。
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必然伴随着体力和脑力的耗费,物质生产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但也必然伴随着脑力劳动的参与和指导;精神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但也离不开体力的耗费。
文化,主要是人类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中也有脑力劳动,所以物质生产也洋溢着文化的气息;而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精神生产,则直接表现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了。
2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人类必须先维持自己的生存才能谋求整体的发展,于是,整个人类的社会生产史必然是一个物质生产优先发展的历史,而精神生产则只能在物质生产发展之后才可能 得到发展。
所以,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社会,人类的社会生产一直被畜牧业、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所主导,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体力劳动从事物质生产,既养活着 他们自身,也养活着整个人类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纵然产生了文化,但文化却难以独立成为产业,而只能依附于物质生产才能换回养家糊口的柴米油盐,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文章不能养活文人,而文人必须将自己的文武艺 卖给帝王家或者企业家。
文化独立成为产业
3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也伴随着精神生产,但精神生产主要是那些衣食无忧的统治阶级的专利,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被束缚在土地、作坊和工厂之内,劳动等于劳累。
这样的劳动是辛苦的,是不自由的,是被自然和社会所奴役的,它绝不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
而且,由于人类之间的比较,劳动出现了高低贵贱的差别,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对立的扩散使得整个社会成为高低贵贱贫富有别的等级 社会。
进入资本主义统治的工业社会之后,资本为了发财致富,它们日益倡导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所带来的甜头,这种需要最终引爆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各种自动化的技术工具和发明成 果被运营至生产中来了,这使得创新已经变成了物质生产领域各个企业的自觉行为。
4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只是生产力上的突飞猛进,更有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变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机器排斥人。
尽管机器排斥人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尽管曾经激化了劳资矛盾,但在本质上却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因为机器排斥的是体力劳动。
社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它那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物质生产高歌猛进充分发展的同时,精神生产也开始发展起来了,与之相应,人类的劳动也从体力劳动而转变为脑力劳动 。
终于,以策划业的出现为标志,整个人类的历史完成了一次最伟大的社会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至此,人类所有的脑力劳动都可以独立成业了,都可以通过市场而与其他行业 发生交换关系了,文化终于可以成为产业了。
颠覆联合国传统的产业划分
5
这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大分工,将整个社会生产一分为二为两大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精神生产部门,而这两大部门之间又通过市场而发生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交换关系。
而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精神生产部门,就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业,传媒业、出版业、策划业、咨询业、动漫创意产业以及教育培训业等诸多行业,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精神生产方式的发育和发展,使得人类正逐步走过工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进而迎来一个伟大的智慧文明时代,这种生产方式的伟大变革必然造成各种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出现,从而为人类的劳 动开辟新的领域。
6
精神生产方式颠覆了联合国对于人类社会产业的传统划分。
长期以来,联合国将人类社会的产业分门别类的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将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服务业而划入第三产业的范围之内,这种划分也被各个国家所接受而成为国际 划分标准。
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 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将非物质生产部门划入第三产业,是物质生产方式主导社会的必然产物,它象征着人类自身对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的普遍认识,但在精神生产方式不断发育成长以至于非物质生产不断繁荣的 时代背景下,这一传统的划分方法就应该重新修改了。
社会产业划分的新构想
7
智慧经济的先驱者牟其中曾经提过了第四产业的设想,这表明他认识到了智慧产业与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不同,应该算是产业理论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但他没有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这一社会大分工,没有认识到精神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到建立在脑力劳动基础上的精神文化产业。
因此,这种第四产业的划分方法等于将精神文化产业与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并列了,因而这种划分不能体现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产的方式的关系。
对此,我的建议和主张是,吸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按照产品的流向和用途而将物质生产部门一分为二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思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可以将整个社会生产的产业划分为 物质生产部类和精神生产部类,而在各个部类中,都存在为之而配套服务的服务业。
8
对社会生产各种产业的重新划分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它可以使世界各国的政府和民众认识到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变革,认识到已经来临的精神生产方式,从而将精神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的 战略新兴产业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这样有利于促进资源的配置和要素的流动,有助于世界各国减少失业率、促进就业率和创业率。
在脑力劳动主导的精神生产部门,物质生产方式的规律已经不再适用,至少不再完全适用,因为在精神生产方式中,人的大脑成为第一位的生产条件,而信息和知识资源则是人类共有共享的 财产,而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则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无形资产。
这种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共产主义,它需要资本而又不依赖资本,恰恰相反,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本将发挥主导作用,而资本则退居二线,为这种生产方式提供服务,而一旦智本可以 获得自有资本,就可以独立创业去了,因此,在精神生产方式中,雇佣劳动制度将丧失用武之地,人类的劳动将不再以就业为目的,而是转变智本创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