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在《潮汕人文底蕴初探》的几段思考:
我在网上看到过,某年朝鲜人想到东北做考古寻祖,周总理说:“你们跟福建闽南人的语言是一样的,你们应该去福建找找”,而如果说朝鲜语是与闽南话相通的,岂不是与潮汕话也能相通,最近我突然想到,朝鲜、韩国这两个国名所用汉字的字形都有“十日十”的结构,而潮汕、潮州、潮阳和韩江也是都有“十日十”,这里面难道只是巧合?也许,潮州、潮阳的“潮”就是走到“氵”边的“朝人”,也许,韩江可能不是韩愈的韩,而反倒可能是古代中原韩国的韩(后为秦国所灭)。
据现在推测,古代潮汕人与朝、韩人类相处的机会可能有三个,其一是红山时期;其二是周灭商时箕子去朝鲜为王;其三是商朝之后古代潮汕人的主体北迁到中原西北部的晋国、韩国等地,而且历时极久,而当时那是北方各民族最为混杂的地域之一,鲜卑族拓跋部的北魏就是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建都,并在后来自我要求实行了汉化,联系起来看,福建晋江的晋、汕头韩江的韩、朝鲜大同江的大同、韩国汉江、汉城的汉,这些字眼偏偏都跟古代中原偏西地域的地名相关,这些其实都非常可疑。
二、在以上认识刚发出后,正好在网上搜索到:
资料:“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十日国”可能正好就是“十日十”的源头。
三、继续在网上搜索又发现:
资料:“十日国,崇拜太阳,发明十月太阳历”,——“十日十月”的组合明明就是“朝”字,“朝”字可能是朝韩民族和族源的关键字。
四、推测“韩”字的意义:
“韩”字的右边是“韦”,“韦”字有相背、相反的意义,是“违”的初字,而“十日十”加上“韦”,可能有“十日国”部落离开东方到了中原的西方的意思。
五、从“朝鲜”两字的组合上推测:
朝鲜族可能是“十日国”部落的“朝”与鲜卑族的“鲜”的组合,除非鲜卑族也是出自于“十日国”的“朝”族,或者是在红山时代后期就走散了的同部落人,5000年前气候变冷时,红山文化地域的人类分成几个方向离开,也许向东走的后来是鲜卑族,而向南走的后来建立了“十日国”。
六、根据外来部族是住在国内的国人,而原住民是住在国外的野人:
“十日国”的国民应该是从外部进入中原的部族,其很可能是由北向南由红山地域迁徙而来的,与原住民的东夷族没有族源关系,“十日国”的部族与华夏族的南下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时间上也有可能是一致的。
七、韩文造字可能是由“朝”、“韩”字形所启发:
“朝”、“韩”两字是在中原所造,而韩文可能是后来依此字形构造设计,这说明其有在中原参加造字的人也到了朝鲜,韩文与中文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八、谁都没有丢掉“十日国”的“十日十”:
有了以上认识,“朝”、“韩”的历史和族源突然有了理清的可能,以“朝”字来看,其族源可能是由北南下曾在“十日国”立国,但后来又离开了“十日国”的部族;以“韩”字来看,如果“韩”字是在中原的后期才开始出现,以及在中原之后才与鲜卑族相处,则他们可能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才去了朝鲜,他们始终没有丢掉“十日国”的“十日十”印记。
广东的潮汕人和福建的闽南人可能也是“十日国”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没有很早就离开中原,他们后来的迁徙主要是往南走,最终走到了南海的边上,但他们同样也没有丢掉“十日国”的“十日十”印记,他们将自己的驻地命名为“潮州”、“潮阳”及后来称为“潮汕”,将自己驻地的河流命名为“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