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权?
要认识人权,首先应该认识人本身。如果连人都是人面兽心的话,整个地球就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人权?
什么是人?人类又应该怎样做人?
各个国家民族除了人种、肤色、习俗和文化的不同之外,是要寻找并尊奉一个共同的做人准则,还是听任强势民族将自己的做人准则施加给弱势民族?
是听任口袋的不平等也将脑袋变得不平等,还是以脑袋的平等来达成口袋的平等?是用金钱、武器和霸权说话,还是用心中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说话?
是全人类一起联合起来,共同来做负责任的地球公民,还是听任一些口袋鼓鼓的发达国家也将自己视为脑袋鼓鼓的发达人种而统治整个世界?
……
这一系列的问题决定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这个地球到底是变成一个众生平等相互友爱的人间天堂,还是沦为一个弱肉强食相互敌视的动物世界?
1
西方思想对于人的认识是沿着感觉和经验主义的道路前进的,那个所谓的“经济人假设”之所以称其为假设,就是出于对人性自私的直观判断。
而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出自经验主义的认识甚至要借助于人心共同的贪欲而从“假设”篡权为“真理”了。
因此,对于这个正在篡逆夺权的“经济人假设”必须对其予以辩证法的批判和清算。
长于分析的西方人普遍缺乏辩证思维,这种“一根筋”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对人的认识仅仅沿着人性的道路前进,以至于包括整个西方经济理论在内的整个思想体系都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 上。
所以,它们除了发现人类自私的本性之外,就发现不了别的什么了,于是,它们只能听任资本主义那种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贯彻到底。
几百年的时间,资本在将其祖国变成了利欲熏心的国家之后,又开始将自己的利欲之气扩散至整个世界了。
2
当然,中国的先哲们也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人的,但他们的认识却在总体上出现了对立统一的局面,即产生了性善说和性恶说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结果是实现了认识上的相互补充,甚至性善说占据了主导,以至于“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蒙学经典《三字经》的开篇之语。
沿着性善的道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倡导后天的教化,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立出一整套与时俱进的思想道德伦理体系,它们以文化的形式植入到中华民族基因之中,最终铸成了整个华 夏民族的集体性格。
而沿着性恶的道路,中国则出现了法家思想,并产生了相应的法律制度,虽然法的力量未能在封建社会战胜权力而成为主导,但毕竟在中国社会孕育而出相应的法制观念和制度体系。
所以说,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中,扬善惩恶是辩证并行的,甚至在更多时候,扬善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不仅有依法治国,而且也以德治国。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是性恶论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尊重个体权利的主流思维,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对健全完备的法制体系,以至于法的力量战胜了封建专权,反过来主导 了西方社会。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权力一直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宰,法的力量一直屈居于权力之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法对权的挑战和抗争,但仅仅成为古训,却又是战败的证明。
法律反过来战胜了权力,而成为主导社会的力量,这是西方社会唯一比中国进步的地方。但任何先进也有落后之处,被法制所支配了的西方社会却不知道如何施行德政了,他们将唯利是图的 思想意识以“经济人假设”的形式写进了教科书,却不知道如何奉义取利,以至于西方资本在向全球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将贪欲传导至整个世界。
3
但问题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定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本性吗?历史将再次证明,那个敢于怀疑一切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
他将哲学从经院哲学家的书架上拿出来,并对其进行了一番不辞辛苦的打磨和锤炼,最终锻造成了改变世界的真正的革命的哲学——辩证法一旦从哲学家的头脑中瓜熟蒂落,将会使整个世界 天翻地覆。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很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人都没搞清楚这一论断的深刻含义,更别说那些不懂辩证法的西方人了。
有谁能够发现,马克思所阐发的这一深刻论断所站的视角,简直就是上帝俯瞰人间,他直接将人与整个社会相联系,进而把人视为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了——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的构成;人既可以被动的适应社会,又可以积极改变社会——人与社会、社会与人构成了一个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
这种对人的认识从人性和心理的角度跳了出来,进而将人本身置于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这一辩证法的视野之下,将直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认识,进而将人视为社会生产方式的 产物加以审视。
按照这一思想,人之所以沦为经济人,是因为整个社会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导,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一旦激发起人类的占有欲,就必然导致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经济人假 设”就是这种物质生产方式在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反映,或者说,是人类的思想被这种生产方式所支配和统治的表现。
而一旦物质生产方式变革为精神生产方式,这种所谓的“经济人假设”就会遭到彻底颠覆,而全人类也将迎来一场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
4
所谓精神生产, 并不是一个时髦的新词汇,也并非一个时代的新事物。
老子俯仰天地,思考而凝成《道德经》,就是他从事精神生产而产生的产品;孔子办学着书搞研究,就是古代的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
李白写诗歌,就是他的精神生产;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是古代的文学编剧,甚至于古代宫廷的歌女和舞女都变成了当今舞台和荧屏上的明星。
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生产,这些精神产品通过传播的形式被人们关注和消费,就构成了精神生产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的脑力劳动所主导的,其精神产品是通过传播的方式而实现价值的,并 且与物质产品不同,这种精神产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朽,即不可毁灭性。
因为能够并且也必须传播,所以它能够让人出名,即为生产者创造品牌价值。但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这些所谓的名声也难以变成利。
但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在全球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神生产方式终于迎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局面,这种局面也为全人类迎来了一个智慧文明的时代,从而使得整个人类从 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步入一个精神解放的新时代。
原因在于,信息社会为精神产品的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而市场经济又为名向利的转化创造了社会土壤,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人类的脑力劳动终于可以摆脱出卖劳动力的传统形式而直接创 造出无形资产来了,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就是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它可以变成有形资产——有才就能有名,有名就能有利。
由于精神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信息知识资源,而人脑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脑力劳动器官,一旦生产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就可以通过传播而实现一夜成名进而一举暴富了。这 正是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信息和知识等精神资源的共产,是精神的共产主义。
与物质生产逐利不同,精神生产还要追名,而要追求好名声,则必然要尊奉义,这样,通过名,义和利的矛盾就实现了统一——有义就有好名声,有好名声才有大利益。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 们奉义取利,而非唯利是图。
而理解了这种新的价值观,我们就可以一眼洞穿“经济人假设”的局限,这个所谓的“经济人假设”只重视利却忽视了名,只重视物质却忽视了精神。
精神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要树立起名利辩证并取的价值观,而一旦如此,义也就变成了名利之本,人类将从追求利的小我转变为追求义的大我,就是因为在精神生产方式中,大我可以达我 了。
这样的人,才是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自由的解放了的人,才是心怀天下的地球公民,而不是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奴才。
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人权,也才是真正的人权,否则,所谓的人权也不过是一个高等动物的兽权。
因此,我们不得不向西方的那些所谓的精英、权威和政客们发出大声的逼问——你们所说的人权是哪种人的人权呢?
是唯利是图追去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人权,还是以义取利名利并重尊奉道义的社会人的人权?
是要利不要名也就是不要脸的那种人所信奉的人权,还是为了全球社会责任这一天下大义而不顾自己名利的那种令人尊敬的人的人权?
是哪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人的人权,还是象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谋幸福而自己却清贫一生的人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