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产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物质产品通过广告和新闻等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生产出品牌,而品牌又不断靠传播来维持生命,品牌效应进而从产品转移到生产者自身,在实现物的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身价”,品牌价值再反作用于商品从而提升商品价值,这就是品牌溢价,所以我们看到,在通常的状况下,有名的产品就比无名的售价高。
如果我们针对这种普遍的品牌现象进行一下“偷梁换柱”,即把物质产品换成精神产品,再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发现,精神产品的品牌效应与物质产品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即精神产品也会因为这种注意力效应而实现更大的价值,比如电影会火、书会畅销、歌曲会流行如此等等。而这,不正是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么?
与物质产品会让企业和企业家出名一样,精神产品也会使其生产者出名,由于精神产品本身就表现为可以无限制传播的信息,所以它让人出名就更具必然性,所以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的往圣先贤、诗人、作家、艺术家等所有的精神生产者仍在不断向我们乃至子孙后代传播他们的精神产品而名垂千古。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脑力劳动者总以为这些精神生产是那些名家、权威和大师等少数人的专利,而那些成名的大腕们也纷纷通过名声这面破镜子将自己孤芳自赏成精英,并进而居高临下地或歧视或俯视着芸芸众生,好像他们都是天生的名流贵种一样,造成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天生无能,而沦为精神上的阳痿患者,他们纷纷拜倒在这些名人的脚下,沦为名声拜物教的奴隶,却忘了自己也是个名人!
出名的规律一旦被民众所掌握,将彻底扒下那些骄傲自大的名流用以炫耀的“皇帝的新衣”,而整个民众将纷纷变成个性不同的名人,他们将通过自己的名声绽放精神的光彩,进而实现以名取利。别给我说都出名就没有名人了,每个名都是个性的多样化的,名声没有相同的,即使两个人都以裸奔而出名,还有裸奔的身体和场合的不同呢。
认识到精神生产通过出名实现价值这一规律,那些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孜孜以求并最终身怀的学历证书,以及那些副教授、教授以及硕导和博导等看似光辉夺目的职称证书都将变成泡沫,并在众目睽睽的暴晒下化为乌有。
原因在于,在漫长的物质生产主导的社会中,大量的民众被束缚在物质生产领域,这使得精神生产丧失了市场需求,一本书写的很好,就是没多少人买,是因为大部分民众看不懂或没兴趣,即使作者出了名,名也难以转化为利,面对这种窘境,知识分子们不得不将自己卖身为奴,把自己的脑力劳动降格为体力劳动,把自己当成一个高素质的劳动力,用以换取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位和饭碗。
由于藏在脑袋里的智慧不同于藏在麻袋里的粮食,那些雇用他们的大学、企业、科研机构乃至政府部门难以识别这些高素质劳动力脑袋中的“含智量”,而为了争抢那一个个宝贵的饭碗,这些知识分子们纷纷像一群鸭子争抢养殖户有限的饲料一样相互排挤起来,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异化为学历证书之间的比拼,于是最终产生了学历教育体制以解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呢?它用一种学历的共性泯灭了人的发展个性,将知识等同于智慧,并将大脑中的知识存储量等同于“含智量”,再以学历证书的等级高低衡量真才实学,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脑袋中的知识等同于麻袋中的粮食,招聘一个人才相当于买回一麻袋粮食,名牌大学的人才就好比名牌商品。
于是以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也纷纷把学生们的脑袋当成了口袋,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标,而这种学历教育不也象养殖户养鸭子一样么?根据“鸭子们”生长的年限不同,而在其腿上或翅膀上贴上不同的学历标签,好以不同的价格卖给全聚德这样的烤鸭店,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价以最终增强对学费的吸引力,这些大学也纷纷运用起品牌营销思想,打起名师和名校的招牌,并象奢侈品炫富的营销思维一样,在社会中大肆鼓吹学历崇拜、名师崇拜、名校崇拜,他们延续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不断培养出听话的顺民和驯服的奴才,就是没学会让学生们发现和张扬自己,也没有发现教育的本质目的应该是为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培养独立思考能自由创造的合格的脑力劳动者——真正的精英是从这些土壤中产生的,而不顾涵养水土的拔苗助长所培养的不过是看似乔木实则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朽木而已。
而在发现了精神生产这种出名的价值实现方式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只要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引起关注,每个人都可以出名,而名声就是我们自己的名片,学历证书将彻底沦为只能证明一段学习经历而再无其它价值的证件。
脑袋可以出名,出名可以实现脑袋的价值,但所有的脑袋都应该防止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一味地为了扩大或者维护名声而不择手段甚至不顾社会责任,这在一些中国企业身上尤为明显,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他们也和一些地方的官员们一样,千方百计的捂盖子、堵漏子,以至于一些将挣钱放在首位的公关公司纷纷将“撤稿能力”作为自己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而这不正是杀人灭口的新版本么?
因此,一句辩证法的忠告应该时刻为我们每个人敲响警钟——越是为了维护自己名声而不顾一切的人越是不会有好的名声,而只有那些真正为了公利而不顾自己名声的人才会最终赢得真正的名声。在名这种品牌价值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决定力量,那便是义,因此当名与义矛盾的时候,要舍名取义,这样反而会得到好名——名和义的矛盾被取与舍的矛盾解决了。
《智本论—精神生产方式批判》之《精神生产的价值实现—点题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