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是争夺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想要什么东西,抢过来就好,是不需要交换的。哪怕对方损失了性命也没什么可解释的(比如猎豹为了获得食物捕食了羚羊)。交换的前提是文明,而条件是基本对等,直接用抢夺的方式成本会很高(两败俱伤)。另外分工也创造了交换的前提,因为合作(博弈)是可以持续的,相互都有继续合作下去的利益诉求点。
因为分工和产品的多样性,我们才需要货币作为度量衡。如果商品是很有限的种类,在交换的过程中通过做一个“交叉表”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物物交换了(当然这还是会遇到单个消费个体需要不了那么多,而有不方便分割的产品的合买需求困扰,不过这比之产品的复杂多样,还是次要困难)。所以货币是被需求逼出来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东西,其货币属性都是人们赋予的。这样东西越是适合度量、分割、交换和存储,他就越有可能被赋予货币的职能。有人说黄金是天然的货币,是没错,但不尽然。纸币、电子货币的优势在上述三方面都超过黄金,唯一的不足在于不像黄金那样具有“广泛的认可”。纸币或者电子货币,尤其在没有本位的情况下,必须有强大的信用作支撑,然而国家间的信用是否通用,或者说国家间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能保证信用(国家信用的边界)。目前各国发行的法币信用在国内可以说都很高,但国家间的国际结算就不能像国内那样认可。另外由于法币的发行者都存在着道德风险,目前想要找到一个国际间通用且能规避道德风险的的货币,必然是实物货币,或者建立在实物本位之上的货币。
这种实物既要向黄金一样被广泛的接受,又不能遇到黄金总量有限那种明显的瓶颈。更好的情况,就是这种实物拥有着真正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像黄金那样是被人为赋予的精神价值。这个时候找到被交换的产品间的共性并将其提炼出来就是最大的课题。马克思在这方面做了相应的思考和探索,但是他最后走到了一半就停止了,然后他说,这种共性叫做“人类无差别劳动”。这显然是浅尝辄止的(在前面几篇文章中已经对无差别劳动进行了相应的批判)。对于实物商品,最后其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那些性状,都是由最最原始的原材料再经过有效利用能源的改造得来的(这里的“有效利用”,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遵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这种改造最后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
我们说产品的交换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而需求本身是很难衡量的。这个时候,产品的各种属性又是多种多样,只有在生产的过程中的性状改变统统都使用了能量。这个时候的能量,可以是包含在原材料中的生物能源(棉花是由自然界的基本要素通过太阳能制造出来的),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劳动(其消耗食物获得的能源,而食物富含的能量又来自于作物利用了太阳能),还可以是人们操作机械过程中利用的各种能源。尽管能源的形式多样,但是它们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最后消费产品,实际上主要就是在消费能源(当然也包含基本原材料),而我们消费不同产品,主要是消费各种耗能的生产方式制造出来的不同性状而已(同样的,这还包括要素位置变换所消耗的能量例如:原材料开采、分类、转移等等所需的能量)。 所以我们交换一件产品,产品中必然蕴含着消耗了能源的总量,又包含了消耗能源的方式(决定了有效地转换)。那么经济活动中的交换,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能源的流通和交换。
于是乎,把能源作为一种货币的担保,从而发行纸币和电子货币,是非常符合经济交换的本质。而其这种货币体系有着诸多目前货币体系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单位可以是物理单位,这样就保证了全球通用性和作为度量衡的稳定性,这个物理单位可以是某一种能源储藏形式的计量单位,例如:“一张面值为1000g液态氢气的纸币”;其次这种货币的发行,是不需要唯一的中央银行的,任何一个有足够规模的经济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央行来发行这种能源本位的货币,只要能够确保货币与其担保物之间的自由兑换就可以,如果因为道德风险过量发行而担保不足,就会被市场抛弃而破产;最后这种货币的存储,即代表了能源的存储,除非产生了廉价的替代能源,否则这种货币的存储形式是保值的(因为能源的利用率一般来说是稳步提高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会问:我如何得到一个商品的具体的能源价格呢?答案是跟现在一样,由市场定价。产品的价值可以理解为消耗能源的总量与有效利用率的乘积,有效利用率是被需求评价的所以比较感性,是否有效,不如拿到市场上去说话。市场的定价机制虽说算不上完美,但比之目前法定货币的缺陷,就可以说忽略掉大多数不足。
一个稳定而通用的货币,能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