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有些人期盼通胀已经很久了,也有人已经为如何制造通胀伤透了脑筋,用尽力办法。可通胀迟迟不来,通缩反倒来了。
虽然嘴上一定不承认,这些人骨子里很喜欢通胀,很想念通胀,他们得了“通胀相思病”(inflation-sick),此名称的中英文为本人最新合成,拟不申请专利保护。
通胀有什么好的?有了通胀,“需求”才能被拉动起来,经济才能发展,政府才有政绩,商人才有生意做,工厂才能复工,就业矛盾才能缓解,多好啊?于是大家一起期待通胀,到处寻找通胀蛛丝马迹,努力制造通胀。
先举个最新的例子,我把它当做笑话,虽然三月份的进出口额同比大幅度下降,可偏偏专家找到了复苏的“迹象”:三月的进出口额比二月环比增长了10%。不好笑吗?那就提示一下,请各位算算三月份的天数比二月多多少?
如今世界各国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是为了制造通胀,G-20峰会的根本目的也是想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再造全球性通胀。
美联储狂印美元,是为了制造通胀。
保增长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了保通胀。
三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资金供给增幅再创新高,是为了制造通胀。
股市创出八个月来的新高,是为了制造通胀。
楼市的人造“小阳春”,是为了制造通胀预期。
与其说他们在试图制造通胀,不如说他们在对抗通缩。可惜的是,这会儿通胀制造不了,通缩抵抗不住!
通胀一时半会儿来不了,于是各方开始焦虑不安。内心又急又盼,外在表现各不相同,形成了通胀焦虑症候群。
对一些研究理论的人来说,通胀预期早就形成,不是一般的通胀预期,他们期待的是恶性通胀,是原油价格再创新高,是黄金上涨到三五千美元以上,是外汇储备变成废纸!他们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美联储大肆印钞,人们的“财富”被严重稀释了。
虽然被“稀释”了,恶性通胀还是没来,理论迟迟得不到验证,除了焦虑,还是焦虑。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概还没有稀释到位,大概商品价格被人为操纵,黄金价格被严重打压了。反正自己没错,自己学的理论不会错,肯定是别的什么地方不对劲。
自我否定就是这么难!弄不好是要心理失衡的。
也难怪,多年寒窗学了那么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容易吗?也许有些人这辈子还指着这门手艺过好日子呢。即使发觉有不对劲的地方,也得硬抗着。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嘛。
CPI出现了负数,,一位央行副行长说了,现在说通货紧缩还为时过早--先扛一阵子再说。
通缩有什么不好?至少老百姓喜欢,东西降价了嘛。我们的外汇储备购买力提高了嘛。为什么非得要逆势而为,看老百姓有俩储蓄不顺眼,非得要搞点通胀来逼着大家花钱,以便“降低储蓄率”?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钱为本,以数字为本?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通缩(降价)有利于提高他们那点存款的购买力,有利于拉动终端消费需求。而通胀则有利于拉动所谓的投资性(多数实为投机性)需求。
市场价格的涨跌对于自用财产(如自住房)的主人来说,除了心理上的影响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正不会卖掉,因此自住房不是商品,不存在“增值”或“缩水”的问题,增值和缩水的是他们的钞票。他们的存款(如果有的话)通胀时“缩水”,通缩时“增值”,如果他们有选择权的话,他们会选择哪一个?答案可想而知。
对于炒房客来说,他们会做什么选择,同样一目了然。
我时常说要跳出资产负债表的束缚,这里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如果从“总资产”或者“所有者权益”的角度,来分析通胀对于上面那位自住房的主人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通胀使得他的资产“增值”了,对他们有利,房子涨价了嘛。
可见仅仅从数字出发,有时候会荒诞到什么地步!
还嫌数字荒诞得不够,美国人仅仅通过修改会计准则,硬是让那些亏损的央行的帐面上出现许多“盈利”,这无疑是一种合法的做假行为,一种不太高级的数字游戏。
很多时候,人们宁可相信数字。
当人们谈论拉动内需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真实(消费性)需求和虚假(投机性)需求的区别,只要数字上去了就行。实际上投机性需求是建立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并利用一定的杠杆率将其放大,如果真实需求这个被乘数归零,乘数(杠杆率)再大结果也是零。
由此可以看出,终端消费需求是所有其它类型需求的基础,我把它称为“基础需求”。拉动内需正确的出发点和着手点应当是首先拉动这个“基础需求”。
通货膨胀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是在抑制甚至扼杀基础需求,试图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走出危机的人们,实际上是在缘木求鱼。
相反,通货紧缩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可是这么说:拉动内需应当从拉动“基础需求”开始,而拉动“基础需求”则应当从适当可控的通货紧缩开始。而拉动“基础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房地产的大幅度降价。
看了这些分析,您还会认为通货紧缩那么可怕吗?
一个是增加基础需求,一个是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我选择前者,而通胀焦虑症患者选择了后者,人家才是“主流”。
通胀来不了,是因为还没充分通缩。
大规模印钞制造不了通胀!也“稀释”不了“财富”,因为金钱本身压根就不是财富。虽然有些残酷,我还是要遗憾地告诉那些迷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们:你们关于货币本质和通胀产生原因的认识,都是错的!如果抱定了那些观点,必定会虽然“衣带渐宽终不悔”,却落得“君问归期未有期”,焦躁不安的情绪会越来越严重。
是时候了,该反思一下为何“该痛的地方不痛,不该痛的地方痛了”?到底哪儿该痛,哪儿不该痛?
本人不太喜欢重复说过的话,说他们的那些认识都错了的理由,有关的理论方面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参考拙作《戏说外汇储备》,这里就不多说了。
举个例子来结束本文,很多人在论证大规模印钞会引发恶性通胀的时候,喜欢拿国民党时期滥发金圆券的时候的物价飞涨作为证据。我在和网友谈论这个例子的时候问他:当时到底是“钱”出了问题还是“物”出了问题?是物质极度匮乏还是产品和产能过剩?是东西太少了还是钱太多了,这两者中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这些问题也留给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