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宋鸿兵,1968年出生于四川,1994年赴美国美利坚大学留学,取得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7年,先后在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担任咨询顾问,2007年5月出版《货币战争》一书。
如今,随着《货币战争》的热销,宋鸿兵越来越繁忙,频频参加各种各样的研讨和演讲,接受众多媒体访问,在各种场合下,讲他的这本书,以及讲他在美国按揭贷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工作期间,如何提前预感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宋鸿兵: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小故事,因为我们在房地美也是做模型和数据分析啊,包括一些技术手段,应该说比较好,因为我可以调集,从我权限来看,我可以看到美国,数千万家庭的现金流的情况,那么我自己做了一个分析判断,就是2007年2月份,将是整个房地美和整个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一次重要的调息高峰,利率重设,这个利率重设概念实际上是美国可调整利息贷款的产品,一开始给你锁定一个比较低的利息,到这个时刻,三年之后开始往上突然加利息,一加利息,很多家庭就会出现现金流不够,就会出现违约。
宋鸿兵:那么时间点也是出现在2月份,这个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到个时间点,准确可以到月,那么看到这一点之后,按照你逻辑已经有了一种精神准备,那么到2月份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一天我下午2点多,晃晃悠悠的也比较困了,准备到1楼咖啡厅去喝点咖啡,房地美一贯提供这种免费咖啡,因为是一个很大的公司,然后做了也是很大的买卖,人很少,所以他整个公司的利润率非常高,从来都是免费咖啡。结果这一天我到楼下,突然发现免费咖啡壶就没了,就是一般人没了就没了,他不会去多想什么,包括我一起下楼去喝咖啡几个同事,那没有了那明天再来,但是我的看法就不一样,我马上打电话,去给其他几个楼的朋友,去问你们那儿的咖啡壶还有没有,结果过了一会儿他们都给我回,他们那儿也停了。这个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记者:是当天没有了,还是以后也没有了?
宋鸿兵:以后也没有了,如果只有这一个楼没有了,那可能是由于维修什么之类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几个大楼三四个大楼的人反应,都没有了。
记者:那就见微知着了。
宋鸿兵:对,见微知着了,这个东西就比较有意思,一般人是不会去注意这样细节的问题。
记者:这说明什么?
宋鸿兵:这说明什么,当大公司开始节省小钱的时候,说明这个公司的财务出了问题,要不然从历史上来看,他从来没这么干过,他不是一个非常非常节省的公司,他为什么从现在开始改,如果你没有2月份将要发生利率重设,一个大的公司和大的逻辑的话,这样的细节就会被你忽略掉,你不会在于这个细节。
记者:给你的影响是什么?
宋鸿兵:这一天应该是2月25号,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马上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果因为看我博客的人上千万人,我觉得很多都会回过头去看,这篇文章叫,2007年2月25号,就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半年,我写的博客的题目是“美国金融业泰坦尼克号房地美已经撞上次贷的冰山”在中间就讲了这个小故事,而且讲到了,我认为他的财务状况出现了严重问题,后来我给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他是主管财务的,后来他3月份给我回答,确实2月份美国房利美,财务状态剧烈恶化一个月。
记者:07年2月的时候,这本书已经成形了吗?
宋鸿兵:这个在2006年就已经全部写完了,04年到06年,05年是写作高峰期。
记者:你的发现是什么?
宋鸿兵:当时我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出来,美国这回要出大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非常严重危机,尽管当时次贷危机并没有爆发。
记者:这是预感。
宋鸿兵:我认为它是必然发生的。
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宋鸿兵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所面临的次贷危机做出了预测,甚至还给出了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崩盘”的“引爆时间表”。而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事态进展恰恰印证了书中的这些预言。
宋鸿兵:我认为它是必然发生的,很简单,在房利美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一次参加风险控制会议,然后很多人的逻辑,我觉得很多东西是常识和逻辑的问题,不是谁的理论水平高,谁的学术水平高的问题。就我们那儿的一个,总风险控制师,他做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个模型如何如何完备,对冲模型了,就对对冲利率上升对冲提前偿付,对冲违约,对冲三大风险,他提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思路,推了很多数学公式,上百个数学公式,当时我底下听,然后我就提问了,我就说从逻辑上来看,美国现在老百姓家庭收入一年上涨3%,而房价上涨15%以上,那这两者能够持续吗,如果不能持续,因为老百姓上涨是有限的,而房价上涨是远远超过老百姓收入的,他必然会出现拐点,那出现拐点的时候,要按你风控模式,你会用30倍的方法来进行公司操作,但一旦拐点出现,出现房地产下滑,你整个30倍刚好就会要你的命,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问题,他用了很多数学模型来推,但是居然忽略了拐点必然出现的一个基本事实。
记者:你提出来了,别人有没有提出来?
宋鸿兵:我觉得很多人,我觉得非常奇怪的就是,大家在形成判断的时候,因为当时美国是2004年、2005年房地产在疯涨,所有人在生活中得到的直接感受是,房价不可能下跌,某种意义上,跟我们现在北京人感觉是一样的,房价怎么会下跌呢,而他们形成这样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一种生活上的感受,所有人都说,所有专家都说,美国房地产还会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并不是基于一种逻辑,而是基于一种生活上的一种体会,感受,和别人怎么去说,我就怎么去信,基于这样一种从众心理也好,生活直观感受也好,或者是一种期待也好,实际上很多人做判断的时候,都是基于这个东西。而我发现居然在很多领域中,像包括这种总风险控制师这样的人,都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我就觉得很吃惊,所以说在我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是100%的纯粹的理性,纯粹的逻辑,不要有任何主观上的情绪上的东西,来干扰你的判断。这个判断其实很简单,房价上涨15%,老百姓收入上涨3%,拐点必然出现,而你30倍的杠杆,这么去运作的话,一旦房价下跌,你就是30倍的损失,30倍的放大性损失,它怎么撑得住。到2007年8月份的时候,我看到房丽美的杠杆已经杠到62倍,我说这个公司必垮无疑,这实际上是早就已经可以看出来的问题。
记者:那这么简单的逻辑,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内部的高层人士,他们意识不到吗?
宋鸿兵:我们举个例子,我反问你,如果你现在面对你的电视观众,你说北京的房价,会不会永远的往上走,你会怎么认为,其实我仍然相信多数人会认为,这房价会永远无限的上升。
记者: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呢?
宋鸿兵:这个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记者:我们是外行,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但对于内行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尤其是身处其中,对很多数学模型,对理论有一个透彻的了解的人,不应当作出这样的结论?
宋鸿兵:其实我从小就发现了人真是分成两种,一种人绝对相信理智和逻辑的,另外一帮人,不管学问有多大,不管知识量有多大不管在专业领域中,他的研究到底有多深,他在本质上不是基于理性,而是基于一种感性在做判断,这个就是回答你刚才那问题,为什么有的专家没有意识到,次贷危机发作会这么厉害,或者很多人甚至到最后还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东西会演化成这样,其实这些人做判断的时候,他不是基于纯粹的理性,不是基于纯粹的逻辑,还是基于一种感觉,比如说我碰到国内一个很有名的金融学专家,我们在2007年9月份讨论这问题的时候,我说次贷危机是一场严重的全球性危机,他当时哈哈一笑,说怎么可能呢,次贷危机不过就是两三千亿美元的损失,当时07年9月份,只有两三千亿嘛,美国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是几十万亿,债权市场也是几十万,加在一起七八十万亿的庞大市场,两千三亿的坏账算得了什么,一笔勾销不就没事儿了吗,我当时也是参加了一些上研讨会,像英国经济学家那个主编,比尔尤金也是持这个观点。
宋鸿兵:这个就让我,因为他是风控方面的专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那是什么级别的杂志,他那个主编是什么级别的人,他对这个行业应该非常清楚,非常了解。他得出的结论也是次贷危机,将在2007年年底结束,2008年全球经济将恢复正常,当时我听了这个我觉得无比震惊,我说你要说中国的专家不了解次贷危机,那也就罢了,因为你不是在漩涡中心,你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主编也这么说,我当时我执行完以后我就问他几个问题,我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说从逻辑上来讲,从次贷危机这个性质来讲,从分水平,和垂直水平两个方向来看,水平方向来看,就是次级贷款660万次级贷款人,一旦借了钱还不出来,他的房子要被银行收走,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房子都没有了,家都没有了,这个人他还能还贷款吗,他还能学生贷款吗,他还能还消费品贷款吗,所有贷款他都不会还,从逻辑上来说,他就必然一开始不会局限在次贷危机上,他从一开始就会蔓延到其他行业中,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第二点从垂直方向来看,你说两三千亿这个损失,只是最基础资产的信贷贷款的损失,基于这些贷款之上衍生品,NBS,CDO,CDS,这都是好几万亿美元的规模,如果根上出了问题,他会逐基坍塌下来,而不会只影响你这一小块,其他东西没有任何影响,这是从逻辑上这是不成立的。
记者:他怎么面对你的问题?
宋鸿兵:他说你这个分析方法,他认可,但是我们判断问题要基于数据,那么当时2007年9月份,美国所有经济数据都很好,就业率这个GDP,他说从这些数据上说,包括各种各样的开控率,我们看不出美国要爆发经济危机这些,这些可能性。/如果我们现在倒回头去看,2007年以来的所有经济学家发表这个言论,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统计,我认为90%人判断是错的,而这些人判断,是基于电视上,报纸上和他们自己的这种感性上得出的结论,美国这么大庞大经济体,怎么会由于这么一点点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也化成一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是无论如何无法想象的一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