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道德得失不同,演绎人生百态
人生意义的实质性区别,主要源于对道德的感悟和态度的不同。从能不能感悟并守护道德来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从对道的认知和态度来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道德经》中,有19章内容,可以归纳为“道德得失不同,演绎人生百态”来学习和体会。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上内容,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体现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智慧出轨,必有大伪”“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三个方面。
三十、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例如夫、民、上士、中士、下士、侯王、忠臣、盗贼、婴儿、赤子、道者、德者、圣人等,而“太上”只出现了一次,特别之处是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联系在一起:“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是与作为“其次”的人们亲而誉之的领导者,以及再“其次”、再再“其次”的老百姓畏之、侮之的统治者相对而出现的。太上为何悠兮,其贵言,甚至人们不知有之,却能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主要是揭示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使人们遵循自然法则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发现和认识自然法则的太上,可以称之为天才。恩格斯说:“天才应当说服群众,使群众相信自己思想的正确,这样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思想是否能够实现,因为思想被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正确的思想被群众掌握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就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为而为,功成事遂,都是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是侯王、圣人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去积蓄财富,他总是尽力帮助别人,结果使自己可以帮助别人的能力越来越大;他总是尽量给予别人财富,结果使自己可以给予别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天之道,是造福万物而不为害;圣人之道,是只管成就事业而不去争夺果实。
圣人是善于应用道法之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悟道者,理解万物运行之奥妙,善于应用道法之人如获至宝,不善于应用道法之人也想保有它。善于阐述道法可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善于遵循道法行动可以为别人赋能,增加能量。自身没有能力应用道法,何必放弃可能会有的希望;别人还不善于言应用道法,有什么理由放弃他?
以百姓之心为心,一视同仁为天下贵:“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善于应用道法之人不武、不怒、不争,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善于为其下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善于为其下用人之力,功成事遂,使百姓皆谓我自然,是谓配天古之极的太上。
三十一、智慧出轨,必有大伪
在老子《道德经》中,“道”乃整个自然界的自然法则,谷神不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德”是人化世界里遵循自然法则,上德若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所区别。老子认为“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三个“道若”、三个“德若”:明白了道好象显得愚昧,入了道好象显得在退步,平坦的道好象很崎岖;高尚的德使人虚怀若谷,宽广的德使人感到自己的不足,要建树德倒象是偷懒的样子。无形中决定事物的自然法则却没个名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善于辅助万物并且成就事业。
老子排序道、德、仁、义、礼,德分上德、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人的自然天性中固有的上德存在就无所谓要不要德,那是真的有德;当人性异化道德沦丧时还不想失去德,那是真的没有德。有上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须刻意作为,失去上德只有下德的人为了表现而刻意有所作为。上仁者想有所作为而不会太刻意做什么,上义者想有所作为而刻意有所作为。上礼者想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别人相应,于是就气急败坏伸出胳臂到处生拉硬拽。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繁文缛礼、多费口舌,不仅是内在的忠诚和信任不足的表现,而且是背信弃义撕裂动荡的前兆。前面所讲的那些所谓识礼仪者,不仅道德被戏弄用来哗众取宠,而且聪明反被聪明误、是走向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些浅薄虚伪的繁文缛礼,而取得人的自然天性中所具有的淳朴无华的道德。
道隐无名。有人悟道,有人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听了道,努力去践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放声大笑。要是不被局限于眼见为实的人嘲笑,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道了,毕竟道看不见、摸不着。
失道、失德、失仁、失义而后夫礼者,闻道会大笑的人,有其“道之华”的智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旦背离了大道,智慧就会出道轨,就会有大伪。因此,需要绝圣弃智,见素抱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竞争会使智慧出道轨,而智慧出道轨的竞争,使“人类目前状况的不道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代人,应该学习古之善为道者,摒弃出道轨的智慧,以道德治国、治天下:“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三十二、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客观存在。遵循道法可以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而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余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可磨灭的建树,是遵循自然法则所做出的建树;“善抱者”永远不会放弃的东西,就是为了有所建树而坚持的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道”,也可以理解为“真理”。马克思:“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乡村、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都可以感悟和遵循道即真理来修炼,因为“真理是普遍的”,“其德乃普”。
修道是个人之事,也是国家之事、天下之事。老子个人的体会:“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对国家治理的意义:“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大制不割”:“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虽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是道即真理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为大家所有”。因此,探寻道法,探讨真理,就如老子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又如马克思所说:“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系统性地方学研究,就是在探寻道法、探讨真理中,努力执大象,天下往,把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
作者: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草野思想库副理事长、草根网地方学研究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