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在理解这个“知”上,已有的知识总是在打架,在妨碍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许知乎网上有篇文章的一段话比较能解释这个知。“难道你每次抬手都要在意识里跟自己说一遍,我要抬手了?你平常走路的每一步,都在意识里告诉自己,我接下来要迈左脚了,然后右脚?然后左脚右脚一个慢动作?一个你讨厌的人跟你表白,你各种理由拒绝,这由意识思考来的各种理由,是你拒绝对方的原因吗?不是的,是你对ta讨厌的感觉,先有感觉,才有了各种理由,然后你说出了理由,你就觉得真的是这个理由决定了你过去的行为,对方也信了。可是语言带着目的,你要考虑对方的情绪,考虑当时的场合,考虑对方的颜面等等等等。这和你考虑你喜欢刘德华这个问题一样的,当你说出来之后自己也信了,但是其实促使你做出行为的是感觉。我得再强调一遍,它不是文字,不是语言,不是意识,正因为你意识对自己的欺骗性,你才从来没有发现它,可是要发现它,必须抛弃意识抛弃语言抛弃文字。”
于是余再次另有想法,这个“知”就是不被你的语言、思维、逻辑干扰的先天之物,如果是后天“学习”而来则就不是那个知行合一的“知”了,这又如修行者经常说的“元神”近似。在很多年前有位修行的朋友第一次给我说起“元神”,让我这个连气功都没有修练过的人无比好奇,修行者讲述因为后天的学习和经历,人们生来具有的元神早就被深深地压制住,除非你放空思维、打坐入定,元神是不会轻易露出它面目的。看来要体会“知行合一”,就要排除所有的思维逻辑,只关注你的第六观感的那一刻感觉。
如此一来,好像“知”似乎有了对它认识的一点眉目,但是“行”又在何方?前面讲过“知”与“行”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知”是“行”的驱动,也是“行”之结果并随着不断的“行”而改变。说明这个“行”是元神驱动的无意之举,而这个无意之举有会反馈给元神产生新的“知”。这一段也许有些拗口,需要举例子说明。
当你初生为人,你并没有习得语言也就没有什么概念逻辑,在你吃饱的时候你感觉很舒服,当你肚子饿了就会难受进而哭泣,这里的舒服和难受都是感觉也就是“知”,而这个感觉促使你吃或者不吃这个“行”,吃得正好有感觉舒服、吃多了呕吐感觉难受,这个“行”又给出“知”这个感觉的不断改变,这些都是在你习得语言前就已经形成的先天“修行”体系。
当你开始习得语言后,你只是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按照语言的概念与逻辑,比如舒服这个感觉说成“舒服”或者“well”,随着你语言学习(也是“行”)越来越好,概念表述与逻辑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你也就越来越多地可以用语言来说成“知”这种感觉,但是总还有无法描述出来的感觉,那才是“知”的本质。越来越复杂的后天语言,并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最直接的感觉“知”,再清楚的意识(逻辑思维)也不能抓住那与不断积累而来的“行”紧密结合成一体的“知”,就像余在打字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手指应该按在键盘的哪一个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