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2019-03-28
首先看这个“學”字,《说文解字》上说:学者,觉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让我们觉悟,找到从娘胎里带来的、原本就有的、觉悟的、智慧的本性。
再看这个“習”字,《说文解字》解作:鸟数飞。小鸟刚刚长出翅膀,要不停的扇动翅膀,每天都勤下功夫,直到有一天飞到天上。告诉我们学了、觉悟了以后,一定要勤加力行,明白一个字践行一个字,明白一句话做到一句话,这叫习。
一个人学而不习,就像是查了地图没走过、开了药方没服过、看了菜单没吃过,没有真实受用。
“学”的方法,就一个字“读”。读,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用手指着读出声音来。中国古代没有“看书”的说法,只有“读书”。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特点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因为,中国汉字,音义合一,甚至每一个字都是一部经典,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尽管多次简化、西化,但毕竟汉字实在是博大精深,所以,汉字的根还在、底蕴还在。
并且,古代的经典,基本上是前后照应、连贯的,前面的一句话,到了后面,往往就有了相应的、侧面的解释,读多了,自然就理解了。
所以,当我们能够静下心,老实大量去读经典的时候(适当的穿插一部分说文解字的内容,让自己明白每一个汉字的来源、最初的本义,效果会更好),虽然没有看注释,但古圣先贤的智慧已经慢慢的渗入了大脑,逐渐的就理解了。
当然了,现在的人比较浮躁,很难静下心、长年累月的读下去,故,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看”书的方式,“看”书百版,其义自现。只不过,采用这种方式,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比如,对《论语》,至少要看一百个作者注释的、或者通俗化的版本,才不容易被这些水平参差不齐、东抄西抄、人云亦云、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现代坐家”带到沟里。
儒释道经典读了以后,大体明白了之后,怎么习呢?方法是,每天反思自己是否至少做到了一条。
王阳明同学说过:知行合一。一个人只要真明白了道理就一定会去做的,没去做的一定是还没完全搞明白,这是人性,不用我们操心。
继续多读、继续多做就是了!(感恩古今圣贤!)
|
草根简介
|
|
一个人降落尘世是因为大自然或老天爷、造物主、上帝需要他承载某种历史使命。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付出多于回报、创造多于争夺、精神的愉悦多于物欲的满足。 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用30年的时间参与中国政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100年的时间推动地球统一,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插上翅膀;用150年的时间引领人类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提升,激发出每一个人的巨大潜能,为包括资本家在内的人类彻底摆脱兽性、痛苦、焦虑、压迫从而人人得以为人、驶向自由自在、平等、幸福的彼岸奠定基础。 本人所有文章均可任意转载、引用!期待您的批评指正与冷嘲热讽,但我精力有限,无法一一回帖,请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