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之“天下至诚”真实解
2019-01-29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下至诚”之“天下”,按儒家所说天下,那还是心量还太小了。以佛法来说,应该是十法界。
“至诚”,儒家讲的“诚”,那也是自我的感受。以善导大师三心来说,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落实到根本,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既好理解,关键是人人能做到。不像儒家“诚意,正心”那么找不着边际。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包含一切功德宝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皈命阿弥陀佛,那当然才是真正的“天下至诚”。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能尽其性”。为什么?因为,这是“顺佛本愿,畅佛本怀”。如此,也就是“能尽人之性”,也就是开显我们的凡夫的佛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佛性开显,就是行本命。在本命念佛中,行本份(孝养父母,随缘行善)、务本职(努力工作,自利利他),那就是“尽物之性”。物之性,即是世间之善法,世间之积极和勤奋,努力等等。但是,这些本份,本职,必须最终归于本命。否则,不能称之为“尽物之性”。不过是,“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而已。
不过,又不可以,以本命而破斥本份和本职。所谓“佛法不坏世间善法”,“佛法不离世间觉”。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能在本命中行本份、务本职,在本份和本职中念佛,那么,就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不辜负(顺应,辅佐)天地之化育,也即佛性之体显现之妙用。并且,在本份和本职之本命中,“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也即是佛之“化育”之人中芬陀利华,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能够“平生业成”(芬陀利华),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黑白,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后,速即成佛,花开见佛,就是“与天地参矣”,也就是与佛等同。
南无阿弥陀佛
|
草根简介
|
|
陈建霖,男,1966年生,从事企业经营。2007年接触佛法,愿同有缘人共同分享。自利利他!南无阿弥陀佛。 陈建霖微信公众号:foshi6610 第九项修炼微信公众号:djxxx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