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些事之八
中原大陆从魏、吴、蜀三国时代到了西晋,然后西晋灭亡北方巨变,五胡乱华持续了多年,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人的北魏控制了北方地区。这个北方的动乱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开始,一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从鲜卑人的北魏开始,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再灭陈朝,结束了北方非汉族人的统治和南北对峙,而南北分治的时期长达300年之久,这段历史也称为南北朝时代。
有意思的是,鲜卑人的北魏统治者是战国时代被灭绝的拓拔氏一族。当初秦国完成统一时,地方官员刘库仁凭名字上的“仁”义,竟然隐匿窝藏了拓拔珪一家,让其后人免于被屠杀。而这个拓拔珪则做了初兴北魏的统治者。
中国大陆从三国时代,经过短暂的西晋,然后到了五胡十六国、经历了南北朝的战乱时期。上篇说到高句麗从半岛南下,直接导致了新罗和百济的诞生。据说连倭国人也蠢蠢欲动,试图进入半岛分羹,我认为这是日本民族派学者的想入非非。反倒是半岛战事混乱,各种势力各方流窜,很多大陆人、半岛人也趁机来到倭国“发展”。最典型的就是倭国五王,都不知道到底是倭人,还是渡来人。
倭五王是指倭国的赞、珍、济、兴、武等五王,这在《晋书》、《宋书》等古代中国南朝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倭五王的时代在公元413年至478年之间,王的名字按中国习惯称呼,在日本则有各自“天皇”之名。如:赞为应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称弥)为反正或仁德天皇;济为允恭天皇;兴为天康天皇;武为雄略天皇。
在五王时代,倭国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献贡品。五王朝贡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正处在兴盛时期的高句麗,提高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国际地位。可见,倭国还没有实力进军半岛。而且,据《日本书纪》中的描述(在五世纪初,汉字已从百济传至倭国),日本学者也对五王到底是哪里人搞不明白。
五王在日本历史记载上不缺内容,如:雄略天皇的妃子稚媛是抢夺他人之妻,而有夺妻之辱的吉备人,趁雄略天皇死去起来造反,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吉备之乱”。
还有在大阪附近的应神天皇古坟,前方后圆很有特点。诸如应神陵、仁德陵、履中陵等等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最大的是仁德陵,长480米、高35米,呈前方后圆,并在周围深挖了两重护卫壕沟。据说建设此陵墓,一日用工千人,共花费四年时间才建成。
在五王时代,肯定是有很多渡来人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记载比较清楚的是:王仁,被百济国派遣到倭国的吉师,将汉字带到日本并携带《论语》、《千字文》等;阿知使王和儿子都加使王,从中国南朝、百济带来了技术团队;秦造,机械织布的神人,是秦朝的渡来人。秦在这里读HATA,以后也有部分人的姓氏转变成了读音相同的“羽田(读音HATA)”这个姓氏。
日本原首相羽田孜,就一直称自己是中国渡来人的后代,更直言是徐福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