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推荐《奇葩说》,让我学学他们的风格。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奇葩说》中尽管不乏智慧灵光,但更多是反用逻辑,高智商人在戏耍低智商人的愚乐 。一般智商低下的人是看不出问题所在的,很容易就沉迷于嘻嘻哈哈的故事段子之中,而被选手带到沟里去。
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曾写过《低智商社会》一书,他认为:“一个高智商的社会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拥有思维独立、成熟的规模化个体、公共意识强、有创新的想法、对知识真理的追 求大于对信息的需求”。
“低智商社会的原因是因为有三类人:一部分人为了利益干脆不要脸(罗胖是典型的代表,他对财富是赤裸裸不加掩饰的),一部分人为了利益对不要脸的人装糊涂(奇葩说的选手们) ,还有一部分人真的是低智商,看不清前两类人的表演(那些狂热迷信大V的粉丝、在台下嘻嘻哈哈哈的观众)”。
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了,为什么还要那么严肃呢?
我不反对追求生活的趣味性,但从不认同为了有趣要降低智商和品味。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个人想往上走太难了,二想堕落却是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培训界当年曾盛行一 时港台之风,老师要且歌且舞,亦庄亦谐,竭尽所能调动培训现场气氛,否则就不算是好的培训。如果学员打分不到90分以上,企业是可以拒绝付培训全款的。后来,这股歪风渐渐就悄无声 息了,因为企业也不是傻瓜,哄大众高兴开心很简单,要学真本事很难。而且在现实中没有几个员工在工作了一周后,还有心情认真学习的,这个世界上俗人居多、懒人居多、笨人居多,哄 得这帮人开开心心的课程怎么可能是好的培训?!
在酒里加点水,还算是酒。但在水里加点酒,还是水……
业余时间,偶尔看看快乐大本营、肥皂电视剧、奇葩说,那叫放松休闲,但要从众学到什么智慧,那叫缘木求鱼。真正的智慧学习一定是严肃的,艰难的,之所以有一定趣味性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照顾那些低智商的人,因为高智商的人自然会感受到智慧的“美丽”,无需外在刺激诱惑,就会本能沉迷其中。
很遗憾,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趣要比智慧更重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提高收视率,自然是如何奇葩吸引眼球,就如何胡编乱造,罔顾常识事实。所以, 你看到的警匪片中,当街飞车是一定有的,拳脚打斗会代替一枪毙命,爱情可以改写一切不合理……凡此种种,不过是编剧为了适应低智商观众们的理解层次和趣味性,至于逻辑的真实性并 不重要。
前两天看了一个搞笑视频,两个男人在酒吧吐槽老婆不让玩游戏。其中有一个梗是老婆质问丈夫:是游戏更有趣,还是我更有趣?
男人的回答是:当然是游戏更有趣,你想想几百人的团队绞尽脑汁,变着法子让游戏花样百出,老婆怎么可能会比游戏更有趣呢?!
当有趣成瘾时,现实便不存在了,心智便不存在了,剩下的仅仅是一个沉醉于感官快乐之中的驱壳。
今天,无数的大V和高智商团队为了追逐利益,天天不择手段制造“知识快感”,例如耸人惊闻的标题,反转常识的观点,标新立异的思想等等。让普罗大众们感觉似乎是脑洞大开,智慧 加成,实际上在不过高智商对低智商的挑逗挠痒痒,强行制造出来的笑声快乐。
让知识变得有趣与有趣的知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前者助人求智,后者助人平庸。所以,聪明的人会珍爱智商,远离有趣。
因为那些信仰金钱至上的知识奸商们深知:大众的低俗需求,恰恰是我们的利润所在……
成语:鲍鱼之肆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 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商(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赐(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 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 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 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