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将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学术委员会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共同编辑出版的《地方学研究》第一辑,收录有关中国地方学、北京学、上海学、晋学、桂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杭州学、敦煌学、西夏学、西域学、伊犁学、闽南学、泉州学、扬州学、大冶学、鄂尔多斯学以及敕勒川文化、西口文化、巴山文化、汉水文化、元上都历史文化、察哈尔文化、内蒙古鄂伦春民族文化、内蒙古俄罗斯民族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赤峰企业文化、北宸智库、草野思想库等30个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43篇文章。这是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并具体主持、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以及相关团体共同合作开展“中国地方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调查报告”基础上完成的成果,也是中国地方学研究部分团体第一次“集体亮相”。由此,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看到各个地方学研究的个性特色与普遍原理,以及各个地方学广泛交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集中涉及到鄂尔多斯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文章有:成志芬、 张宝秀的《中国地方学的形成、发展与未来趋势——以北京学、泉州学、鄂尔多斯学为例》、姚鸿起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创立发展与中国地方学学科建设》、杭栓柱的《伟大的实践呼唤内蒙古学的构建——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致辞》、包海山的《构建具有包容性和系统性的内蒙古学》、陈惠龄的《在地感、多元化与国际性——台湾地方学推展概况》、陈耕的《关于闽南学》、林丽珍、彭志坚的《传承海丝精神,打造泉州特色文化品牌的研究》以及陈育宁、夏日、雷·额尔德尼、奇·朝鲁、杨勇、潘洁、包海山、王春霞、龚萨日娜有关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文章等。
地方学是跨多学科的系统性学科体系,包括当地各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也包括各地方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系统性是相对而言的,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泉州学、厦门学各自有系统性,而闽南学包含了这些系统性;北京学、上海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各自有系统性,而中国学包含了这些系统性。在更大的系统内,全球学包含了地球自然村内所有的地方学。例如,地球自然村中的山川河流、草原森林、大陆、海洋等,都是彼此联系、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所谓草原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等,原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陈耕会长在《闽南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中提出:在不断客体化研究对象的同时,应当将闽南民系及其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开放、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应从两个路径展开,一是静态的结构性研究,其中应特别关注决定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结构中核心要素的源起、形成和发展。二是动态的过程性研究。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结构研究使我们可细致入微地剖析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关联关系。过程研究则使我们可以从时间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变迁,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二者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陈耕在讲到“运用系统学和结构理论对闽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结构研究”时说: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他同处于这一系统的还有许多子系统,这是闽南文化的外结构。在闽南文化系统之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核心要素,一层层排列,这是闽南文化的内结构。无论是内结构,还是外结构,其间的关系和规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他强调:“任何文化的核心精神都在信仰里面”,“闽南文化的核心也以闽南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
由此,我们理解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构建系统性地方学的一些共性。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一个系统、开放、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而各地文化的系统、开放、动态发展形成更大系统性的有机生命体。闽南文化、鄂尔多斯文化以及北京文化、上海文化、内蒙古文化、台湾文化等等子系统,都是以当地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大系统的核心精神。中华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即中华文化有相同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在本体论层次上客观存在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自然法则及其能量,它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系统、开放、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地方学要在更大的系统内研究当文化的内结构、外结构以及其间的关系和规律。(杨勇 包海山)
作者:杨勇、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包海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