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与文明共同体
2017-09-20
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加拿大人M.麦克卢汉提出来的。其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主要是对新型传媒及人类交往方式的一种思考与预测。后来日益走入社会公众话语中后,更多地被理解成了一种发达的传媒与紧密的交往使地球变小了的代名词。
尽管其着眼点主要是科技时代带给世界的社会行为之改变,却终究是强化了人们一种关于全球一体的认知理念。所以不少人将其视作是全球化思想的萌芽。
我们说,这种近似概念的延续与启发,客观地看,其实只是现代西方话语主阵地上的一种脉络罢了。关于全人类、全球或天下、普天下之类的思想与话语,在不少文明的早前时代就有,甚至在中华文明的话语统系里,更几乎是一种得到全体上下各阶层普遍认同的一种近乎信念式的认识。
我不想说中国古人多么多么了不起,但在这种凝聚成全社会共识或铸成了文明体统系基石的天下观、天下文明一体观(渐进扩展式的)上,却至少比当今占据话语主导地位的西方,要深厚、坚实和悠久得多。
“天下”,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就是天底下包括万事万物一切的一个世界,不仅有人与人世的文明世界,还包括所有有机无机物等在内的一切。这种观念的长期领先,客观来讲,更多地不是谁比谁高明或更加努力,而是不同道间必然会发生的悬殊差距。中华,过去顺理成章地、自然而然地崇尚天下文明、世界大同;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依旧天然地、由衷地赞赏和投身到地球村、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去。这不仅仅是强大产能需要全球化经济的问题、或政府需要亮明一种正确的态度问题,这是一个文明体国家发自内心的、合乎理路的必然选择。
相同的理路,很显然的差别在于:“地球村”概念,是现代以来一种非常初级的、比较有限的全球一体化思想或全球一体观。到了“全球化”概念盛行于世的时候,不论在深度、广度、影响力、现实推进上,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要说的是,无论“地球村”、“全球化”、还是“命运共同体”等,都既是一种客观的发生态势,同时又是一种聚合起来的坚定人为努力、甚至一种追求理念与长期信念。
我们说,在“全球化”的概念与实践中,必然是具有人类一体化、共同体的思想的。但将这种“共同体”以及这种“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明确地提出来,却不能说不是对全球化的一种提升与发展。一体、共同体,无疑是一种更具整体规划性的远景目标;而“全球化”立足与着眼的,更多地在于这种过程本身。主要着眼于过程,固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却不具备一体化共同体所展现的目标性,也不如后者站得为高与更具综合规划性。
应该注意到,中国政府提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人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凸显和强调了“命运”二字,可以说是很好考虑到现阶段应时顺势需要的一种合适提法。我们说,“人类共同体”,或许是更高、更具终极性的一种提法。对思想理论界与学人来说,站位于此概念上提出与思考问题,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国家政府来讲,则要考虑现实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则需要把最能激发调动世界人民心力的那个点给明确地提出来。
当今世界上,正因为问题很多,各种各样的力量与声音也异常地错综复杂,所以,一般性地提“人类共同体”、“人类文明共同体”等,不仅有空洞、无力之嫌,也稍显目标过高、太远。“命运共同体”,好就好在把大家都最为关心的命运问题凸现出来,用共同的命运为纽带连接起现今阶段比较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命运共同体”,既有理想追求,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国际社会现实的心力动能来。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曾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全面影响的“地球村”、“全球化”概念,皆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并最先在西方国家传播开来的。这一次得到联合国认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却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中国政府提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的。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个谁先提出概念提法的问题,这其中反映出的国际话语主导权的一些变化,尤其是走入中华文明擅长的和合之道时我们所表现出的天然优势,是值得大家很好地思考与玩味的。
这一步中国人走得很漂亮。接下来呢,是不是就应直接以“人类共同体”为最终的目标呢?我个人觉得,同样出于明确引领的需要,同样为了给出大道指引和更易于国际社会普遍依循,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我们更应该为世界贡献一种“文明共同体”的概念与话语。这,既因为人类的共同体,根本地应建立在人类文明事业的基础上;又因为中华文明以自身的文明之道能够为此做出非凡的贡献。而更重要的是,还是未来人类根本需要的,是一种建立在“文明共同体”建构基础上的新文明。
稍微展开些讲,未来世界的颠覆性巨变,从本质上讲不是中华战胜西方的问题,而是中华能够引领世界创造人类多元一体新文明的问题。这种属于未来时的人类新文明,既不同于西方分之道理路主导下的近现代文明,也不仅仅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简单翻版,甚至,不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前所有人类各文明分立分行性状的一种相同理路之延续。
这种新文明,从基本的理念上讲,是一种多元一体智能统合的文明。中华文明之道对这一新文明及“文明共同体”的最大贡献,或许根本地在于文明化大合之道及一个智能化的多元一统“文明共同体”本身。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在直到今天的以前,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类,都是以区域化的、独自分行的方式(虽有相互间的影响与交融)生长与呈现的,即便在所谓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文明,也几乎是极尽多元却难见统合之共识、建构、模式、路径的。更不要说如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般实现较高程度的多元一体或多元一统了。这样的人类世界,最需要的是什么?无疑是一种能够将大家全面彻底统合于一道、一体的一套路径方式或智合统系。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所长期独有和尤为见长的,是我们称作中华文明之道或中华之道的这一整套。
鉴于中华之道,根本上是一种文明之道和自觉自主的文明生存发展之大道,所以,高举文明旗帜,致力于“文明共同体”建设,既是对自身主体文明及文明之道的一种接续传承,更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参与、主导未来人类发展进程的可行大道。不管为自己,还是为人类,我们都应从现在开始就认真地关注这一问题,并适时地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论证乃至筹划规划,为未来以自觉的主体姿态引领人类开拓新文明,未雨绸缪地做好应做的一切。
|
草根简介
|
|
大道不明,故满目沟壑。独立寻道者,高远思考人。63年生人。中共党员。14年学海泛舟,19载军旅生涯,选择自主择业后经过商,办过刊。自2006年起,一直致力于思考、发掘与阐释《中华之道》。不以一人所悟所识为满足,欲见八方共明共循终成大道。作诗云:中华从来有一套,百年遮蔽甚寂寥。待到重构见天日,万众齐聚奔如潮!愿与真正为中华文明、人类未来新文明而思考奋斗的思想者们,齐心协力,共图大业。本人邮箱:wyl-125@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