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本伐
2017-01-08
【原文】
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为忿者。所胃(谓)为利者,见[生民有]饥,国家不假(暇),上下不当,举兵而裁之,唯(虽)无大利,亦无大 害焉。
所胃(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宵(肖)。所胃(谓)义也,[义]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之]主[,亦]希不自此始,鲜能冬(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 矣。所胃(谓)行忿者,心唯忿,不能徒怒①,怒必有为也。成功而无以求也②,即兼始逆矣③,非道也。
道之行也,繇(由)不得巳。由不得巳,则无穷,故闱(围)者,跿(拓)者[也] ④;禁者,使者也⑤,是以方行不留⑥。
【注释】
①徒:徒步,步行。此应理解为迁移,转移,改变等之意。
②无以:不会。求:取,取得。
③兼:兼并,征伐。
④拓:开拓,拓展,打破。
⑤使:此为动词,即作为,举动,举措等之意。
⑥方行: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及行为。不留:彻底,最终。也有将“方行不留”理解为畅行无阻。
【译文】
那些积蓄兵力用来征战的国家,都有自己用兵的道理,概括起来无非三种不同的类型:有为谋取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有出于正义或道义的战争,也有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或愤恨而挑起 战端的。
所谓为谋取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是指在有的国家发生饥饿灾荒,国家不安定,上下举措又失当的情况下,乘机对该国发动的征伐之战,这种战争根本上看,虽没有什么大的利益,但也没 有什么大的害处。
所谓出于正义或道义的战争,是指为了讨伐内乱,禁止暴行,起用德才贤能而废除那些无德的小人,这就是正义或合乎道义的战争,为正义而战,人们都会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所以, 用一国的力量去攻取天下,既便是拥有万乘之君,在发动战争之初也无不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很少有能把为了正义而战的原则贯彻到底的,并不是没有恒心,而是因为当事物发展到顶点时 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反过来使自己受害。
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或愤恨而挑起战端的,是说一个人如果心生愤恨,而且心中也只剩下了仇恨,又不能转移或通过其它途径发泄出来,或迁怒于别的人,那么这种愤怒或仇恨就必然 要爆发出来并力图产生较大的作为或作用。然而,这种战争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为这种兼并战争一开始就是违背了天道,非正确的用兵之道。
任何战争或施行的用兵之道,都应当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是出于不得已而用兵,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有包围,就会力求突破包围;有禁止,就会有力求突破禁止的。即封锁 与反封锁,包围与反包围,禁锢与反禁锢等,是没有穷尽的,由此而激发出的智慧、力量、方法手段也是没有穷尽的,而且是畅行无阻,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
【解析】
新题目:用兵之道在于“不得已”
通常的用兵都不合道(三类)
只有“不得已”而用兵才合道
“本伐”--本当该伐或应当讨伐的战争。
(以下为正文:)
通常的用兵都不合道(三类)
那些积蓄兵力用来征战的国家,都有自己用兵的道理,概括起来无非三种不同的类型:有为谋取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有出于正义或道义的战争,也有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或愤恨而挑起 战端的。
所谓为谋取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是指在有的国家发生饥饿灾荒,国家不安定,上下举措又失当的情况下,乘机对该国发动的征伐之战,这种战争根本上看,虽没有什么大的利益,但也没 有什么大的害处。
所谓出于正义或道义的战争,是指为了讨伐内乱,禁止暴行,起用德才贤能而废除那些无德的小人,这就是正义或合乎道义的战争,为正义而战,人们都会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所以, 用一国的力量去攻取天下,既便是拥有万乘之君,在发动战争之初也无不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很少有能把为了正义而战的原则贯彻到底的,并不是没有恒心,而是因为当事物发展到顶点时 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反过来使自己受害。
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或愤恨而挑起战端的,是说一个人如果心生愤恨,而且心中也只剩下了仇恨,又不能转移或通过其它途径发泄出来,或迁怒于别的人,那么这种愤怒或仇恨就必然 要爆发出来并力图产生较大的作为或作用。然而,这种战争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为这种兼并战争一开始就是违背了天道,非正确的用兵之道。
--即为何通常的用兵都不合道(三类)。
只有“不得已而”用兵才合道
任何战争或施行的用兵之道,都应当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是出于不得已而用兵,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有包围,就会力求突破包围;有禁止,就会有力求突破禁止的。即封锁 与反封锁,包围与反包围,禁锢与反禁锢等,是没有穷尽的,由此而激发出的智慧、力量、方法手段也是没有穷尽的,而且是畅行无阻,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
--“任何战争或施行的用兵之道,都应当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
【简评】
用兵之道在于“不得已”。
--好一个全新的战争命题。实质依然是“天道平衡”法则。
十二、前道
【原文】
圣(人)举事也①,阖(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神鬼,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胃(谓)义也。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生(姓),天下名轩执[国] 士于是虚②。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③,柔身以寺(待)之时,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国大人众,强国也。[若]身载于后,[主上弃之,不利国家社稷万夫百姓,王公] ④而不[知之,乃国家之] 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国⑤,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 事。善阴阳正者治,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名]正者治⑥,名奇者乱。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台(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小夫得之以成, 国家得之以宁,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⑦,用者实,弗用者雚⑧,合之而涅于美⑨,循之而有常。古之贤者,道是之行⑩,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军[强],以居国其国昌。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注释】
①举事:行事。
②名轩:此指有德的贤士。虚:聚拢,归服。(参阅陈鼓应版本注释)
③责道以并世:责,要求,寻求。并,符合。《说文》:“并,相从也”。这是说:他们寻求“道”的与世相合。(参阅陈鼓应版本注释)
④该大括号内的内容为综合陈鼓应与余明光两先生的版本注释而成。
⑤幸:侥幸,谓不遵道也。(参阅陈鼓应版本注释)
⑥正:规正,正当,此指治国之道之“名实相符而合道”
⑦原:源头,源泉,本源。宇宙只要有运动就有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就是道的本源。
⑧雚:读为“款”。《庄子。达生》<释文>引李注:“款,空也。”(参阅陈鼓应版本注释)
⑨涅:化,转化。
⑩道是之行:即惟道是行,或惟道是从。
【译文】
那些得道的圣人在做事时,总是考虑如何符合天地之道、顺应民心和神祗的意愿,并且与民同利,天下百姓都信赖他们,这便是所讲的道义。自己走在众人的前面而被君主所重用,有利 于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天下名人志士知识分子纷纷归服效力。能一句良言而利众人者,便是知识分子;能一句良言而利国家者,便是国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说,有 道的贤人都谦虚谨慎而遵从道,用所学的知识辨识道,身体力行努力地践行道,并积极寻求将道与现世的结合,谦柔卑微地等待天道时机的到来,而作为国君和王公大臣,如果能够认识或懂 得这些道理,便是国家之大幸了。
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便是强大的国家。然而,作为得道的圣人如果处处走在众人的后面,不被君上重视,则不利于国家社稷以及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若国君和王公大臣又不能 够认识或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便是国家之不幸了。所以,作为君王不能自以为是凭借侥幸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有其既有的天道法则,这便是:要懂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且,精通阴阳之道 。……
国家治理名实相符(或名正言顺)则正则治,名实不相符(名不正言不顺)则异则乱。名实相符国家就不会出现奇异怪诞现象而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一旦国家出现奇异怪诞现象或偏离了 正确的方向就失去了立国之根本。名实相符合于道,道是永也不会衰败的,掌握了道,无论后动或先动皆顺当自如。因此说,道不但可施用于小民或个人,也可施于国家的治理,个人得道可 获得成功,国家得道可获得安宁,小国得道可固守疆土,大国得道可一统天下。
道有源头却无端点(终点),运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不用它的时候就感到什么也没有,办事情合于道则一切顺遂将变得很美好,遵循道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不失常规。古代圣 贤者,惟道是行,懂得了道,地可以成就天大的功绩,鬼也可以变成好人,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以道治国则国家强盛。所以,古代圣贤者,惟道是行。
【解析】
新题目:要尊重知识分子
尊重知识分子合道
不尊重知识分子不合道
凡事当名正言顺合于道
认清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
“前道”--关于走在道(众人)的前面或“惟道是行”的人,即知识分子问题。
(以下为正文:)
尊重知识分子合道
那些得道的圣人在做事时,总是考虑如何符合天地之道、顺应民心和神祗的意愿,并且与民同利,天下百姓都信赖他们,这便是所讲的道义。自己走在众人的前面而被君主所重用,有利 于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天下名人志士知识分子纷纷归服效力。能一句良言而利众人者,便是知识分子;能一句良言而利国家者,便是国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说,有 道的贤人都谦虚谨慎而遵从道,用所学的知识辨识道,身体力行努力地践行道,并积极寻求将道与现世的结合,谦柔卑微地等待天道时机的到来,而作为国君和王公大臣,如果能够认识或懂 得这些道理,便是国家之大幸了。
--即“作为国君和王公大臣,如果能够认识或懂得这些道理,便是国家之大幸了。”文中的“圣人”、“贤人”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故同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
不尊重知识分子不合道
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便是强大的国家。然而,作为得道的圣人如果处处走在众人的后面,不被君上重视,则不利于国家社稷以及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若国君和王公大臣又不能 够认识或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便是国家之不幸了。所以,作为君王不能自以为是凭借侥幸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有其既有的天道法则,这便是:要懂得天时、地利、人和。而且,精通阴阳之道 。……
--即作为大国要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认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凡事当名正言顺合于道
国家治理名实相符(或名正言顺)则正则治,名实不相符(名不正言不顺)则异则乱。名实相符国家就不会出现奇异怪诞现象而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一旦国家出现奇异怪诞现象或偏离了 正确的方向就失去了立国之根本。名实相符合于道,道是永也不会衰败的,掌握了道,无论后动或先动皆顺当自如。因此说,道不但可施用于小民或个人,也可施于国家的治理,个人得道可 获得成功,国家得道可获得安宁,小国得道可固守疆土,大国得道可一统天下。
--“国家治理名实相符(或名正言顺)则正则治,名实不相符(名不正言不顺)则异则乱。”对待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认清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
道有源头却无端点(终点),运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不用它的时候就感到什么也没有,办事情合于道则一切顺遂将变得很美好,遵循道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不失常规。古代圣 贤者,惟道是行,懂得了道,地可以成就天大的功绩,鬼也可以变成好人,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以道治国则国家强盛。所以,古代圣贤者,惟道是行。
--特点“惟道是行”;作用“地可以成就天大的功绩,鬼也可以变成好人,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以道治国则国家强盛。”
【简评】
“治国之道”是个老话题,而其关于知识分子的内含却是个新命题,所以文中不乏深刻或经典之处,摘录如下:
1、“那些得道的圣人在做事时,总是考虑如何符合天地之道、顺应民心和神祗的意愿,并且与民同利,天下百姓都信赖他们,这便是所讲的道义。”
2、“自己走在众人的前面而被君主所重用,有利于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天下名人志士知识分子纷纷归服效力。”
3、“能一句良言而利众人者,便是知识分子;能一句良言而利国家者,便是国家级的知识分子。”
4、“有道的贤人都谦虚谨慎而遵从道,用所学的知识辨识道,身体力行努力地践行道,并积极寻求将道与现世的结合,谦柔卑微地等待天道时机的到来,而作为国君和王公大臣,如果能 够认识或懂得这些道理,便是国家之大幸了。”
5、“作为得道的圣人如果处处走在众人的后面,不被君上重视,则不利于国家社稷以及广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若国君和王公大臣又不能够认识或懂得这些道理,那么便是国家之不幸了 。”
6、“国家治理名实相符(或名正言顺)则正则治,名实不相符(名不正言不顺)则异则乱。名实相符国家就不会出现奇异怪诞现象而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一旦国家出现奇异怪诞现象或偏 离了正确的方向就失去了立国之根本。名实相符合于道,道是永也不会衰败的,掌握了道,无论后动或先动皆顺当自如。”
7、“个人得道可获得成功,国家得道可获得安宁,小国得道可固守疆土,大国得道可一统天下。”
8、“道有源头却无端点(终点),运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不用它的时候就感到什么也没有,办事情合于道则一切顺遂将变得很美好,遵循道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不失常规。”
9、“古代圣贤者,惟道是行,懂得了道,地可以成就天大的功绩,鬼也可以变成好人,以道治军则军队强大,以道治国则国家强盛。”
10、“古代圣贤者,惟道是行。”
|
草根简介
|
|
1976年12月入伍,在部队曾任新闻干事、院校教员。1999年专业,曾任记者、企业中层,最后职务: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一生写了三本书:《孙子兵法与高科技战争》、《易经—开元》、《神思佛智话管子》。一生最感念的事:那一段尚未被污染的军旅生涯。最感念的人:老班长单纪堂、老领导徐炳炎、老教授黄金声。最期待的事:道德重登国家的“庙堂”,“平衡规律”大道于天下!友情联系:ysy3695@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