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危机:为什么现代人智能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2016-12-01
注1:智力=脑力=思维能力,智力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核心是逻辑思维。
注2:智商像是身高指数,智力技能像是篮球技能,身材高与善于打篮球不是一回事。
注3:“智能”首先是一种本能,然后是一种才能,最后是一种能源,点燃熊熊文明之火。
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做庸俗鄙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制定的计划;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的竞赛场上,要我们既作它丰功伟绩的观众,又作它的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争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入一种所向无敌的,对于一切伟大的事物,一切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爱。
人类作为一个新物种自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时无刻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爪牙不如虎豹,力量不如牛马,视力不如鹰隼……唯一胜能万物一筹的唯有智力,造物主赋予人类一个超级发达的大脑,让人类能够理解万物规律,能发明工具文字,最终征服世界,成为地球的主宰。
可以说,没有超常发达的大脑智力,今天的人类不会比猴子高明到哪去,也许仍然生活在原始森林,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遗憾的是,智能的获得是如此自然简单,仿佛与生俱来,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很少去研究和训练自己的头脑智力。在今天,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有无数的机构专门提供人们运动健身的器材和场所,有无数的专家和营养师关注人们的体能保健,但却很少见有专门的健脑运动机构和专家,一般人对大脑的态度就像对待手脚一样,天天用它,却从未认真关注重视。
在过去,头脑的力量与肌肉的力量,一直处于并行状态,甚至有些时候头脑的力量还不如肌肉的力量,在战争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历史上生居草原的游牧民族就多次征服过具有更高文明形态的农耕民族,肌肉强壮的打败了脑子聪明的。但是,这种情况在热兵器被发明出来后彻底被改写了,从此高级文明民族一直是全面碾压低级文明民族,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入侵过中原大地,勇气和力量也不再是战争决定性的力量。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士兵长途奔袭120公里,基本不可能有力气挥刀舞枪继续作战,但在热兵器时代,只要士兵能扣动扳机,就能持续进行高烈度作战。1935年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创造了一昼夜奔袭120公里奇迹。到达泸定桥西岸后,突击队员又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不过,当文明之火达到新的高度,煅烧出“核武”这个大杀器后,战争这个最需要勇气和力量的竞技场也不得不重新改写规则,穿绿军装的将军们被穿白大褂的研究员取代了,战争智能被刷新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能物理学的符号公式代替了《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自此军人从战争舞台主角的位置黯然退场,决定军事胜败命运的是更高级的智能而非高体能、高勇气。
2016年,被世界公认为是人工智能元年。在这一年的3月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AlphaGo)最终以4:1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恐慌。人类发明的工具终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智能高度--拥有创造力。
阿尔法狗的随机性布局练习,让它可以穷尽探索围棋的所有组合可能性,从而创造性总结提炼出人脑智能达不到的棋艺境界和高度。中国棋圣聂卫平在赛前,发表言论认为:李世石100%赢电脑,人工智能有致命缺陷。在观看了全部5盘对局后,心中只剩下了敬畏,他认为人类所谓的大局观、棋感、灵性,阿尔法狗一样都不缺,甚至思路格局比人类更空灵,更不可捉摸。
赛后,在问到当时对战阿尔法狗的感受时,李世石表示最大的感受是惊讶:“围棋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机器的局限性是很多的,在下棋过程中也会出现漏洞,我以为计算机达不到围棋选手的最高水平。在看过阿尔法狗跟樊麾的比赛后,我一直认为自己会赢,但没想到短短六个月阿尔法狗的棋艺竟然有了如此大的进步,结果大家都知道:我输了。”
尽管,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人工智能放到人类的对立面来思考未来,但强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大大加剧的人类的智能生存压力--在未来,不仅你的体能会被机器替代,你的智能也将被机器替代!
认清这一事实,无疑会让人类非常尴尬和恐慌的,不过救赎之道并非不存在,人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许多科学家看好的“自强”方式,未来超级智力可能是“人机脑”共同协作的结果,不过在此之前,人类要对大脑做更多的优化训练,以适应新思维模式更快、更高、更强的需求。这就像只有身体素质最优秀的人类才能驾驭超音速战斗机一样,当工具进化得更强大了,人类自身也必须变得更优秀,否则很难驾驭它,或者与之合作。
人脑与机器脑的融合也许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人们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高智能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已经悄然渗透到人类的各个领域,只是有人觉察到了危机来临,正在奋力优化自己的大脑,以求自我拯救,而更多的人则像温水中的青蛙,仍旧安逸地浸泡在逐渐升温的锅釜之中。
从一个思维专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在慢慢被智能撕裂,分化成高智能阶层与低智能阶层两类不同的“种族”,如果说在古代知识分子与文盲是天上地下两个阶层,那今天的高智分子与知识分母们又重新回归到当年智力悬殊的时代,历史完成了一次螺旋运动,又回到了起点,只不过这一次大众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智能,如果要用一个名词来形容这类人那就是--“智盲”,即拥有许多知识信息,但专业思维能力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在及格线之下的人。
如果说过去职场上的标准组织智能模式还是“领导是大脑,员工是手足”,一个员工只要负责把领导的想法贯彻执行到位就可以了,那么今天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动态化,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全员思考的时代来临了。一个称职合格的员工不仅要有能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常规问题,而且需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工作中潜在的缺陷问题和可利用的机会点,推动企业向思考型组织进化。在今天的企业中,头脑未接受专业思维训练的人很难胜任高级脑力工作。
请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假如某天你去一家公司应聘,面试官是一位“阿尔法狗”人工智能HR,它给你的问题是--人类,你如何证明自己有良好的思考力?
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被这个问题难倒,首先不知道什么是“思考力”,尽管天天在用它,其熟悉程度就像自己的手脚,但真要给它下一个准确定义,还是会脑子一团浆糊,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大脑实际上既不了解,也不重视。其次就算是在本领域的专家,要简洁明了地证明自己拥有良好的思考力也是颇有难度的,问题虽简单,但要想回答的巧妙,就得具有较高智慧水平的,这就像越是简单的菜肴,越考验厨师的水平功力。
这不是一个拥有知识就能正确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智力创作,即你拥有无数知识信息作为原材料,怎样运用智力把它们构建组织成一个“作品”,以此来证明你的智力高人一筹。
今天的人们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反过来又促使整个社会环境变得越来高智能,而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又进一步推动人们要锻炼自己的大脑,变得更聪明才能适应高智能的环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对职业经理人做过一次调查,请他们列出在工作中最大的负担是什么?70%的职业经理人的选项是“信息超负荷”。
今天,一个普通人也开始面临信息超负荷的困境,电视、互联网、手机、论坛、博客、微信、APP等各类“信息管道”,每天将海量的知识和资讯灌输到人的大脑。大脑思维频率变得越来越高,也变得越来越容易疲劳。而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疲倦欲死,但还是疯狂刷屏,狂吸鲸吞各种知识信息,就像一个中毒已深的“知识瘾君子”,不要以为这是在耸人听闻,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微信营销写作技巧、知识营销写作技巧,就会明白那些“十万加”的好文章,都是把粉丝粘性度发挥到极致的经典之作。所以,有时候不管你对自己多么痛恨欲绝,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紧盯网络,疯狂刷屏,唯恐漏掉什么重要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交流视野是全球性的,所思考的问题无论深度和广度,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你也许不知道自己隔壁住的是谁、每天怎样生活,但对欧盟分家、美国总统大选这些万里之遥的事件一清二楚。当互联网把世界联系为一个零空间、零时间的虚拟社会时,也把全球最美好的和最丑恶的东西同时呈现在每个人面前,在这里你能看到人性的慈悲,也能感受到政客的无耻;能聆听顶尖学府大师的现场授课,也能目睹全球化竞争带来的失业大潮;能见识到新科技将带来的令人战栗的社会变革,也能体会到旧传统观念给年轻人婚姻爱情带来的无奈焦虑……
中国不仅地域幅员辽阔,而且社会形态也跨度巨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社会因子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肌体中,即使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存在着生活在不同社会形态的阶层。前一段时间一部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在网络上被热传,作者郝景芳,2016年8月凭借该小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三体》之后第二部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作品。
在小说中,中国的首都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因为人口密度过大,所以生活在北京的八千万人被分到了三个相互隔离的空间里,共享着48小时的时间,以此轮回。一个空间的城市浮出地表,另外两个空间就会沉入大地。一个空间的人们醒过来,另外两个空间的人就会被药物催眠而昏睡过去。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第一空间的统治者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中层精英,分配到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的16小时,而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底层劳工,他们只能在晚间十点到清晨六点的8小时里醒来活动和劳动,其他时间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这个投影是如此清晰,以至于大多数人读完《北京折叠》之后,可能都会默默对标一下,现实中的自己处于“这个世界”的第几空间?
这就是比赛最残酷的地方,还未起跑,胜负已分。社会正在撕裂,阶层正在固化,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描述的那样:城市阶层正在以物质力和行政资源调动力进行区分,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北京折叠》中所描写的场景正在当下的北京真实地上演,唯一不那么冷酷的是:三个空间的不同阶层,至少在时间面前还处于平等,大家都平等地享受或浪费一天24小时的轮回。
不过,当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见识了世界的顶级繁华、新锐思想,无限可能的想象力被打开后,再想闭上眼睛装看不见是不可能的,这一代人注定要终身备受思考的煎熬,因为强烈的反差对比,会时时提醒人们反思--我是谁?现在属于哪个阶层?未来要往哪里去?
请切记,当洪水即将来临之前,不要再去训练提高自己的跑步速度,而应当立刻学习游泳技能。同样的道理,面对智能化生存危机,今天人们要做的不是汲取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尽快掌握更高级的智力技能。认识不到这一点,知识再多也是一个“智盲”,注定将被新时代变革所淘汰。
在未来,一个人头脑智力的专业思维训练高度,决定了他属于哪个阶层!
|
草根简介
|
|
柔性思维理论创始人,国内著名思维专家,从事大脑思维研究和训练20多年,当他开始在中国推广思维培训时,国内在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其研究领域涉及: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思维脑图、道家思维、兵家思维、右脑潜能开发、职业脑力训练、团队创造力开发、问题分析与解决训练、思维素质测评等诸多领域,其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在台湾出版后被选为管理人员思维训练教材。个人著作:脑力训练》、《智力拓张》、《全脑思维训练场》、《像大师一样思考》《柔性思维教练》、《思维脑图训练》、《道家思维活学活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