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胃王”经济学的悼词
2016-01-22
——交易费用与经济危机
跟张三常讨论了好几天关于“新宏观主义经济学”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新宏观主义经济学(张二寅)的理论成果: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整个市场追求实物利润,实物财富的生产效率问题是社会的主要问题,而当经济进入相对发达阶段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应着边际储蓄倾向递增),人们逐渐转为追求货币利润,同时,由于实物财富的极大丰富,导致实物财富的价格逐渐下降,这时候,持有货币的收益显着增加,于是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的储蓄倾向。公众大规模的储蓄倾向导致企业无法收回其生产时支付的货币成本,以致发生以债务危机为特征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是由央行直接购买公共产品,或者干脆按人发钱,或者以铸币税替代现有税种实施减税,以便向市场注入货币利润。
张三常让我研究一下他的交易费用理论。本人不是博学的人,但15年前研究过杨小凯的超边际理论,指出他的理论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几乎没有价值,相关研究文章收在“过剩经济学”一书中。在研究杨小凯的过程中,肯定接触过交易费用,只是觉得不是什么主要问题,于是就忘记了。今天,张三常又让我研究交易费用,于是又百度了一下。
交易费用理论是基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生产的效率。而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阻碍了劳动分工,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降低交易费用很重要。同时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内化了交易费用,因此,促进了生产的效率。交易费用理论的很多观点,令人拍案叫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用交易费用理论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经济现象--如现在弥漫全球的经济危机。
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交易,是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易。资本家拥有厂房、机器、资金等资本要素,工人提供劳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工厂停产、工人失业,这两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换停止了,是交易费用高导致的吗?不是的,交易费用解释不了经济危机!交易费用可以解释贫穷,但解释不了危机。
针对资本与劳动双重过剩的经济危机,我在《过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要素交换定律”,指出“饱和限幅”机制才是阻碍要素交换正常进行的终极障碍。
请看下面这个模型。
有两户叫张皮和李馅的邻居,张皮家的人到李馅家去串门,正好碰上李馅家吃饺子,它尝了一下,发现李馅家的饺子馅儿做得特别好。张皮也把自己家做的饺子给李馅家的人尝了一下,李馅家的人认为张皮家的皮儿做得特别好。于是,两家商定分工合作做饺子,张皮家专做皮儿,李馅家专做馅儿,然后交换(亚当斯密提出专业化分工,就是要发挥各自的特长)。经过讨价还价,他们商定2个饺子皮儿换1个饺子馅儿(劳动合约)。张皮家有3口人,他们每人每天吃100个饺子,总共每天吃300个饺子。李馅家有5口人,也是每人每天吃100个饺子,总共每天吃500个饺子。张皮计算了一下,吃300个饺子就要300个馅儿,就要用600个皮儿去换。李馅也计算了一下,吃500个饺子要500个皮儿,需要250个馅儿就可以换回来。交换的结果是,张皮只能用500个皮儿换回250个馅儿,想再多换,李馅认为自己家吃不完,会浪费掉,遭到拒绝。虽然他们两家生产皮儿和生产馅儿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但张皮家吃不到足够的“新饺子”,还要自给自足一部分原来的饺子。李家吃饱了,张家还在饿肚子,但交易已经停止了。
在这个模型中,李馅家占据主导地位,主动需求或自主需求由李家决定,是500个,分配比例是:李家2/3,张家1/3。社会总产出=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500/(2/3)=750个,李家500个,张家250个。
在上面这个模型中,有一个重要假定,那就是假设每人每天对饺子的饱和需求量是100,也就是所谓的“饱和限幅”。如果没有这个假设,这个模型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假设的理论依据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类的具体的消费欲望是有限的、是可以满足的(除了货币)。
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包括张三常先生,无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只要价格足够低,人的消费数量可以无穷大,认为需求曲线与横轴没有交点。我把这种经济学叫做“大胃王”经济学。“大胃王”经济学没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造成了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混乱。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真正阻碍要素之间交易的障碍,不是交易费用,而是饱和限幅、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消费趋于饱和以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会演化到以赚取货币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华尔街范式,在这个范式下,由于对货币利润的追逐导致储蓄增加、债务累积、实体经济萎缩,最后爆发债务危机,系统再次退化到乡村集市范式,周而复始。今天,我们正处在由华尔街范式向乡村集市范式退化的过程中。
“大胃王”经济学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于有效供给、归结于全要素生产率、归结于工人的劳动效率、归结于劳动法、归结于资源稀缺、归结于交易费用,等等等等,这一切,都统统没有抓住经济危机的要害,都是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的。只有新宏观主义经济学,才能担当此任!
“大胃王”经济学也不能正确解释当前的通货紧缩现象,甚至长期坚持会发生通货膨胀,实在没有通货膨胀,就编造出一个“通货膨胀压力”(人大校长刘伟)。那些信奉“大胃王”经济学的人,被M2/GDP的比例吓破了胆,让已经死去的“笼中虎”吓破了胆,让财政赤字吓破了胆。既然吓破了胆,就不敢“滥发钞票”,就不敢“强刺激”,还说自己“负责任”。美国先搞次贷、再搞QE,天没有塌下来,也没有“大胃王”经济学预期的通货膨胀,反而是全球大宗商品腰斩再打折,“大胃王”经济学家跌碎了多少眼镜!
“大胃王”经济学不懂储蓄、不懂赚钱的经济学含义,不懂货币利润对于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性。“大胃王”经济学一无是处,危害太深!该到彻底埋葬“大胃王”经济学的时候了!
谨以此文为“大胃王”经济学送丧!
附记:1、创新很重要,但目前并不紧迫。目前最紧迫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产能,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目前国际大宗商品降价,美元外汇储备升值,应当果断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尽快实现由小康社会向富裕国家的跨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针对这个模型,三常说了两个方案:一是重新谈判合约,也就是通过谈判改变分配比例。可是工人的谈判力量非常薄弱,如果引入政府的力量帮助工人谈判,不知道三常是否支持?
三常的第二个方案是,让资本家把东西扔掉。这有点麻烦,因为虽然资本家的消费需求已经饱和,但对货币利润的欲望始终不会满足,况且,资本家的产品还是有成本的,他需要收回成本,否则,会破产。
目前北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创新和有效供给,提供具有新效用的产品,就是把李家的饱和需求再扩大一些,由原来的100扩大到101或102.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创新不是一夜间就可以完成的,更何况,很多商品之间具有替代作用,新的创新会淘汰旧的产业,使他人的境况变差。
更早前使用的办法是,由两家人组成一个企业,把新饺子卖到国外去,李家赚钱,张家填饱肚子。但是,这种方案现在因为外国没钱了,卖不出去了。
我们新宏观主义经济学的解决方案是,由央行直接印钱买他们的饺子,再把这种饺子免费送给穷人吃。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
草根简介
|
|
网名Dammos、求心,1963年生,男。1981年武汉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2000年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研究生。某企业负责人,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主任。主要代表作有:《过剩经济学》,2004年广东经济出版社;“论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需求与就业”,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基于生产过剩的社会分红”,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美), 2011年 43: 216-229 ;《货币改革与社会分红》,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