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加登、艾布拉姆斯,还是刘勰
2015-09-28
——简述中华文论的始基与道路之四
如果觉得不管作者怎样说,上面的模板离“实用”的“文论”——文艺批评理论,还是比较远,那么,我们不妨再看两个近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2003年9月第8次印刷的《文学概论》(附:文学概论自学考试 大纲)第19页:“古今中外对人类的文学活动都进行过层次或因素分析。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Roman lngarden,1893-1970)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认 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作品所展现的人物、景物等)、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有时他还认为有的作品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作品层面说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单有作品不能构成文学的完整的活动。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及其联系。如果从这 个角度看,那么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的广为流传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就比较值得我们重视。艾布拉姆斯说: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的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使人一目了然。第一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作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 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况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 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的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 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艾布拉姆斯为了使他的理论更显豁,又画了一个示意图: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理论并不复杂,但却把艺术活动的要素及其联系揭示得很清楚,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上图的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 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这就是上图所示的‘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这就是艾布拉姆斯的见解 。”
如是,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两个模板虽然距离我们是如此之近,且被现实地执行着;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总觉得与其隔着一赌无影之墙。从而让我们清清楚楚地在“抽象”面前真真切切地糊 涂着。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就是不一样,是两回事儿,两张皮。并结论曰:这就是西化、分化。甚至时不时地发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惊天呐喊。
其实,最要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尽管这两个模板打着的是外国人、外民族的名签,但是经过翻译之后,讲的依旧是中国话,且已经成为当代绝大多数白话文作者习惯的思维定势。也 就是说,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定势,这才是最要紧的。
二、《文心雕龙》思维式法的当代图式
至此,我们的思维也就必然地回到中国、回到中华传统,回到文明之论。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成为定论,应该已属事实。然而,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作用与影响又如何呢?只能说是被束之高阁的应景花瓶而已,除了“龙学会”圈子 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人们,还有几个“阑干拍遍”“登临意”的作家、批评家?
1997年2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第502页:“《文心雕龙》是中国5世纪末一部杰出的文学理论巨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中的明珠;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按:什么叫殖民文化,什么是殖民地思维?就是不敢承认自己与人类是同一的。就是没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的文学理论体系,全面分析了文学理论 的基本问题,是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最大理论成果;是一部从世界本体出发,全面、系统、逻辑地研究文学的特质和规律的艺术哲学著作。
《文心雕龙》是对齐代以前文学批评理论的一次大型总结;同时也是对齐代以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实践的一次系统探讨;是先秦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部杰作;也是批评魏 晋以后文学上的务华弃实、脱离生活、雕琢文辞、繁采寡情的形式论和轻靡文风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 文学创作经验及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而且广泛探讨了文章载体、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等问题,严谨地评价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前人所未道及的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 ”
第503页:“《文心雕龙》还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时,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要具体形象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 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并不乏真知卓见,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开了研究文学的形象思维的先河。因此,《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勰的文学理论不是灵零碎的、散乱的。尽管《文心雕龙》论述的问题很多,内容很丰富,涉及面极广,但彼此间却能紧密相联,形成较严密的理论体系,这是刘勰在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从零散、局部到完整、严密是质的变化,《文心雕龙》的篇目安排、各篇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理论上的相互照应,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评价《文心雕龙》‘体大虑周’,这是不无道理和依据的。鲁迅先生认为:‘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将《文心雕龙》与《诗学》相提并论,极力推举,可见它对中国和世界文学理论发展史影响的巨大和深远。”
现实生活中,为了鼓励情绪,收到更好效果,人们常常褒奖过度。谦虚的人则对此谦恭曰:溢美之辞。但是,对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作者痛彻心肺感受到,是无论怎样地用词,都不会过 分的。又岂止区区一个“文论”所能涵盖?
当然,现时代想让当今的人们全面领略《文心雕龙》的仰天素面、俯地浓妆,是不可能的了。毕竟,在凄凉萧瑟之欧风美雨的浸泡摧残下,人们的大脑神经已经无法承载这份珍淳厚重。所以 ,在这里只能将其思维式法的时代真面目简要勾勒出来,以使我们直观“文论”巅峰的华彩乐章,让我们在自性几制、整生逻辑的制高点上,更加清楚地体会中华民族复兴的标的和伟大意义 。更让我们认清在思想、文明领域,什么叫继承,如何才能创新,什么才是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
1.《文明学要件雕龙图》制作依据是《五行八卦方位交互镜像图》所显现的整生逻辑,是“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一体化的。
2.实线箭头表征的是生发、冲动、激励功能;虚线箭头表征的是束缚、框定、轭制作用;实双箭头表征激励是直接互逆的;虚双箭头表征的是轭制是同体的。
3.各范畴层次区分在具体人是可重叠,也必然是多重兼具的。只是根据哪一重身分更居于主导、支配地位,而判定其应属哪一职衔或应用层级称呼。
4.此图是可以按小系统拆分方式考察的。很显然,既使以小系统圈子论,其亦不但能找出英加登、艾布拉姆斯的层次说、四要素说,而且要比其范畴界定,以及范畴间的关联作用关系更加清 楚精准和明确。
5.两个自然的区分根据:一是自性几制结构的普遍性;二是人的特殊的神经网络结构赋予了人与宇宙同一的造物的功能地位。但是,“第二自然”并非是人体之外的文明用具或文化品,而是 人类大脑所存储、计算的思维时空。可类比于电脑“视窗”,光电测量仪的目镜。
6.“三才合一”只是人类大脑的文明思维建筑,与物质建设是两回事。但其却是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建设蓝图设计的程序所在。思维建筑包括神经网络自身结构建设和其所创造的图符运算时空 的建设。
|
草根简介
|
|
笔名晓竹,网名风行九天,工科学士。男,汉族。1963年2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克东县,祖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1981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历任通信排长、报道干事、指导员、沈阳军区特种大队宣传股长、通信股长、技术中心主任。1999年转业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物价局工作。主要成就: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于鲁迅文学院深造。1992年从事新闻工作,1993年与旭源合作出版诗集《手中的花》。2006年10月与李桂秋合作出版《老子》译著《变化之道》。2006年被邀请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海峡两岸唯道论研讨会》,提交论文《唯物论、唯心论、唯道论》,并做大会发言。 2009年被邀请参加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老子道学文化高层论坛,提交论文《道德经的宇宙观:北极轴心说》。社会兼职:福建省老子学会顾问。 邮箱:xyj39@163.com 电话:138022839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