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卫星和汉字破解《山海经》
2014-08-24
《山海经》是一部极早的古籍文献,很多人从游记或地理书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如果仔细琢磨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讲,《山海经》所涉人物很多远达先夏之初,从空间上来讲,《山海经》所涉地域方圆可达万里之遥,任何个人努力都不具备写作条件,而同时的多人努力又没有可能,既不可能有人组织,也不可能进行汇总。
认识《山海经》的关键性突破口,不是存在于书中内容的细节中,而是藏于《山海经》特殊的写作条件里,《山海经》的写作条件跟《史记》非常相像,两者都是只有在由中央集权分封的分等级强势体制之下,经过“各分支都将重要资讯汇集到中央”的持续记录而写成,“史记”一词的原义,很可能就是“来使所带资讯的记录”,“史”与“使”原来可能就是相通的,“史”就是封国或分支派到“中央”汇报情况的“使”,汉语很有意思,很可能早期没有马的时候,“史”是走着来的,这既是“行驶”,后来加了马,就成了“驾驶”。
过去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鲁国的史书是叫《春秋》而不是叫《史记》?现在有了这个认识就比较清楚了,因为鲁国只是普通的封国,不是中原的权力中心,鲁国史书的内容是来自于自己的记载,而不是来自于其它封国派来的“史”,自己的记述就像一本自用的账本,只是可能春、秋两季要出使去“权力中心”汇报,这很像定期结账,所以久而久之,封国自己的记述文书就被叫成了《春秋》。
那么,中央集权分封的体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过去,人们一直以为秦朝才是开端,但其实4600年前盘古的血缘部族联盟,已经是中央集权的分封体制,联盟的各部族都可以去盘古那里“告”,汉语“大功告成”的“成”字就是盘古,不过,《山海经》的写作虽然是与盘古集团有关,东北三省的山海记录就是来自盘古集团的记忆,但《山海经》应该不是盘古集团本身的作品,因为盘古集团的地域还很小,而且,盘古后来是一直在被动迁徙之中,自己都还没有站得稳,所以,盘古及他的集团是没有条件写出《山海经》的。
一直不为人知,而且是不为所有历史界所知的是,真正坐正和坐稳了中央集权之位的其实是黄帝,黄帝初时,中原各部族是分而未封,各部族没有界限,也没人管和服管,结果是互相攻伐,战乱不止,为此,黄帝历经百次大战收复各部族,之后还一直从山东追击蚩尤到山西,而就在解决了蚩尤之后,黄帝开始在山西解州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号令天下,这在汉字中留下了“廨”字,“廨”就是办公的房子,在黄帝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凡服从新中心的可以留下,不服从的必须离开,盘古集团很难融入儿子的新的中心,所以只能选择了离开。
盘古集团离开中原的起点大致是在徐州,由于开始时双方还不是很强硬对抗,所以盘古是徐徐离开,而随着盘古一步一步的南下,黄帝是一直紧跟其后,并越来越呈强势对峙之状,由于那时候先夏的人类都是住在山上,历史的实际情况就是你退我进,一座山一座山的爬,一条河一条河的过,而且还要不断的回头报告中原的黄帝,结果,随着黄帝的强势从中原向南和西南、西北的延展,所涉的重要资讯就这么一点一点被带回中原,并逐渐汇集成了《山海经》。
黄帝的强势跟随是有例证的,以前在研究云南时发现,云南西部是横断山脉,先夏大迁徙到了这里就像是到了尽头,而这里有一些带“穷”和“末”的地名说明,只有中原的人知道先夏的“有穷氏”和“末部族”走到云南的绝境,才可能生成“穷途末路”这个词,“末”还生成了“末端”一词,先夏的“开端”是从东北渡渤海进入中原,而先夏大迁徙的“末端”是在云南(超出“末端”就没有回去报告),另外,云南丽江的“束河镇”,也是由“束部族”生成了“结束”一词的线索,“束”在这里“结”了,这些语境都是非常清晰的,还有,广西桂林有一座“伏波山”,“波”是参加盘古大迁徙的“波罗族”,“伏波”就是黄帝的人制服了“波罗族”,这些都是《山海经》时代留在汉语里的痕迹。
中国地图上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地名,也是黄帝集团一直强势跟随对峙的例证,盘古在离开中原时已经年老,整个集团的主政是其嫡妻“常羲”,当盘古集团南下到长江南岸时,有长江(常江)、常州、常熟等等地名,而再南下到浙江衢州的常山县时,黄帝的位置就在稍北边的黄山,黄山压着常山,这就是强势跟随的对峙,而西沙群岛也叫黄沙群岛,南沙群岛也叫长沙群岛,古代时“长”与“常”字相通,所以这也是黄帝的人与常羲的人在做北南的对峙,而这个痕迹竟远达现在中国最南部海域,作为旁证,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学家们承认,华夏在约5000年前就已经到达印尼,可能印尼泗水就是当时带去的地名,孔子的家乡就是山东泗水边上的曲阜。
在以往的《山海经》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说《山海经》是以“山”为重点,以《山经》为重点,而且,还有说是从南边的山开始的,这应该就是与先夏黄帝的这些历史相吻合的,《山海经》的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其开始的写作内容,主要就是因黄帝强势跟随盘古而得,这就是南方的山,然后才是其它,这一段的历史大致是先从中原到长江南岸,然后是到了浙江的衢州一带,在衢州之后,可能由于盘古已经过世,常羲安排盘古统领的各部族分衢四方前行,于是有了浙江一带的山,江西、湖南一带的山,西南的山,中南的山,甚至东南亚的山,而由于其中有一路是大致上沿长江和汉水去往西北,所以还有去往西北方向的山,一直到各个方向的尽头,这些是《山海经》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在黄帝亲政的中央集权时期就基本完成的,最多去到大约百年之后的尧王时代,等尧王改用“九族既睦”政策后,由黄帝开始的中央集权强势才变得松散了。
当然,在《山海经》有了黄帝亲政的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之外,由于之前黄帝在中原还从山东经河南、河北一路杀到山西,而且后来还跟进到江苏的徐州以南,黄帝及下属对这一部分甚至比对前一部分更清楚,因为这一段完全是黄帝亲历和亲为过的,所以,整个华北和中原地域的山,也是有条件被《山海经》记载的。
另外,在先夏从东北渡渤海进入中原之前,由于黄帝在东北时就是盘古集团的一部分,再加上黄帝那时已经开始长至成年,所以,东北的山对黄帝集团的人来讲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现在中国全境的山脉,就基本都能被《山海经》所记载了。
在《山海经》对于海的记载内容方面,由于先夏大约在5000年前的红山地域,就已经开始在海边生活,红山地域南部的盘锦、锦州、葫芦岛就在渤海边上,这是先夏第一个涉海时期,先夏早期涉海的生活极其丰富;第二个涉海时期是在大连附近,包括上了大连长海岛和山东长山列岛;先夏的第三个涉海时期是先夏连锅端的跨渡渤海,全部人都从海上登陆山东,这是进入了中原;接着的第四个涉海时期,是在山东半岛生活,青帝在青岛以东,黄帝在青岛以东的黄岛,炎帝在更西的日照,尧舜禹三帝可能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生于山东半岛;第五个涉海时期是在往南大迁徙之时,由于大迁徙是沿着中国大陆的东海岸不远处南下,这是先接触了整个东海,而在到达和渡过了台湾海峡之后,先夏最终接触了整个南海,珠江口外诸多海岛上的古老岩画,应该就是那一时期的存留,而且可能是东北红山地域附近阴山岩画的直接延续。
先夏对海的触摸,还包括没有记载在《山海经》的很多史实,包括渡海去朝鲜,渡海去日本(日本早期最显赫的平姓,就是尧王时代直接去到日本的),渡海去南洋等等,过去,语言学研究以为南岛语言是大陆的语源之一,其实这是被完全颠倒了的,南岛语言实际上是源于上古的中国,与后来迁徙到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是完全同源的,我估计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与广东韶关本城的“虱乸话”能相通的,另外,由于先夏最早曾在黑龙江全流域生活,甚至可能还有“鄂霍次克海”的记忆留存。
之所以《山海经》一直不能被人正确认定为历史书,主要还因为《山海经》那一段是非常特别的大迁徙历史,在大迁徙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点上的人物都会时过境迁的移动,而在口传历史的时代,这很容易较多留下了地理景致的硬件内容,而具体的历史人物则比较容易被隐去,结果《山海经》常常被后人误认为是游记或地理书文献。
但是,真正来讲,《山海经》有没有人物只是一种误会,中国地图上的很多地名其实就是人名,因为在盘古南下之前,所到地域在之前还没有文字,地名多数还是空白,而在黄帝与盘古对峙的时候,由于那时的人类多是住在山上,双方经常都是以住在各山上的部族名字作为山名,所以,地名往往就是人名,只是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随便举现在的地名为例,西南的“乌蒙山”应该就是“乌部族、蒙部族”的山,现在那附近就是有一些蒙姓的部族,而福建的“武夷山”就是“武夷部族”的山,从江苏常州的“武进”来看,“武”经常都是盘古和常羲的卫队,福建云霄县的“常山”边上也是“武进山”。
《山海经》的书中有很多怪诞的描写,比如经常描写遇到什么怪兽,比如经常描写山南有金银、山北有玉石等等,这里面有一些可能是后人的文学式补撰,这些补撰现在也是《山海经》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只要正确对待也没有太大问题,比如其中关于金银玉石的叙述,可能源于成功占山时战利品的相关报告。
《山海经》其实非常好懂,举个例子,《山海经?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站在中原顺着这个方向,东海之外就是辽东半岛的大连,大连就是盘古“连山易”的“连”,大连原来可能叫“褡裢(大连长海县有褡裢村)”,“褡裢”有血缘关联之意,盘古的部族联盟就是血亲部族联盟,大连是先夏大渡海进入中原的起始地,其市区有甘山、甘水和甘井子区,“方”可做“地方”解,“国”之“方”就是“方国”,这也是后来的“坊”,所以,羲和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在大连对着海上日出的甘渊附近。
《山海经》其实就是一部史书,是一部跟《史记》一样的史书,是比《史记》更早的史书,是一部先夏的史书,是一部先夏大迁徙的史书。
《山海经》的著作权应该是非黄帝集团莫属,书中叙述的默认地理中心位置大概在山西解州附近,制作的时间大约距今4600-4500年,其主要部分的汇集时间大概持续了一百年左右。
|
草根简介
|
|
声明:本博从今日(2014年10月6日)起停止更新,请各位慎入,如有不便敬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