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2014-08-06
2014年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自3月份以来,PMI维持5个月的持续升幅,7月份升幅最高。从该指数看,中国经济活动进一步活跃,内外需求持续改善,企业经营形势向好发展,经济增速回升态势初步形成。尽管如此,调结构尚未划上句点,依然是正在进行时。
中国经济,被外媒形容上刀刃上的宏观调控。因为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总是摆脱不了钟摆式的“扩张-失衡-调整”态势。和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期的那两个经济周期的“调整”不同,现在的调整是质变的,即中国不再满足于追求投资驱动下的纯粹经济增长,而是将经济发展质量放在首位。决策层不再满足于全球制造大国的自豪感,而是渴望创新创意为基的产业升级的永续发展。
以此衡量7.5%的经济增幅,决策者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冷静。无论是从经济学和生活常识,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7.5%左右(7%-8%)的经济增长都是正常的。中国领导人用“容忍”这个词汇,自觉中也彰显出自信。
但外部世界审视中国经济,依然秉承二元矛盾的立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探至7.4%的18个月新低时,海外机构和舆论对中国经济几乎是一边倒的悲鸣。其惯性思维是,中国经济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才算正常。
楼市衰微,是外部世界看中国经济风景的另一指标。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失去了不健康的楼市动因而变得更加不健康。还有就是,上个周期财政和货币政策积累的高债务和高杠杆风险积累并开始释放,尤其是理财信托产品的兑换难题及高企的政府债风险,让旁观者担忧中国发生美国式次贷危机和经济崩盘。
对于外部复杂的评价,中国上下不再过度敏感,而是以务实姿态通过改革去风险,通过调整结构去高杠杆化。
视野更为宽广一些,这次的调结构亦可视为2007年高通胀时中国宏观调控的升级版---当时的宏观调控为华尔街金融危机所中断,不得不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增长,以防止外来危机漫灌中国。
明晰这两个经济周期的连贯逻辑和内外市场的波折变化,就不难理解这一轮结构调整的难度。因为现在的高杠杆,是2007年以前和2007年之后两个经济周期的叠加。以此来理解现在审慎稳健偏见的货币政策,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理性所在。很多机构和专家,期望决策层更大规模地降准,而非谨小慎微的“定向”与“微刺激”,恰恰犯了只顾眼前而罔顾中国经济积累与叠加的逻辑面。
决策层“放眼过去(过去两个周期)”和“面向未来”的结构调整,反而凸显这届政府的决策理性和专业化。其针对问题部门或产业的调整改革力度能够坚守而不放松。
譬如金融部门,其金融创新的脱序状态,又重新回到监管者能够约束到的正常范围。譬如政府部门,其竭泽而渔滥用地方融资的企图也被遏制住了。甚至, 既往的地方债负担,也被决策层毫不犹豫地丢给地方,并将之纳入对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对于产能过剩,尤其是一些国字头企业的产能过剩,消化、转型、改制,已经成为企业主体不得不接受的市场化原则。最能体现调结构韧性的是楼市,决策层一改以往频发政策性宏调的举措,而是放置市场调节。效果很好:以往中央宏调不断,在执行和市场却是“空调”;如今地方焦虑,楼市出现逆转。调适调结构可谓“无声胜有声”。
决策层要稳住,调结构要坚守。7.5%左右,是很中道的发展指标,货币供应应该维持适度,货币政策保持现有结构。即使为了保民生工程的投入,亦可适当释放财政资源,而要守住货币政策审慎底线。
PMI指数上升自然是好事。但中国上下须明白,中国制造业不是原地踏步的恢复,必须通过转型升级而高质量生存。中国外贸,也消耗尽了十余年的入世红利,目前面临TTP和TTIP的强势夹逼,货物贸易的原动力不足,应该拓宽服务贸易的上升渠道。投资后遗症的消化是长期过程。内需市场拓展,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由是而论,基于惯性投资的货币政策更是应该谨慎。调结构,应该朝着消费为本的稳增长路径迈进。
|
草根简介
|
|
笔名宇文达,崇尚理性的时评作者。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喜欢分析国际,评析文化,时政市井也偶发一己之言。特别声明:本博客列名《深圳商报》、《新京报》(文娱评论)、《环球时报》、《侨报》等稿件均为独家稿件,所有转载媒体须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