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费雪方程式和银行
2014-04-01
上一篇博文中讲到从债务货币角度观察费雪方程式,可以得出以抵押贷款方式发钞必然导致发钞行崩溃的结论。这篇文章接着上篇更详细的科普关于费雪公式与银行关系的经济学知识。请注意,本文内容在教科书上看不到,对错请用脑分析,无脑人士请……
假设一个只生产馒头的经济,在一年内生产了100个馒头,每个馒头售价10元,关于它的总营业额我们可以有两种算法,一种是站在商品一端观察成交的商品数量,于是总营业额=单价×数量,在这个例子里面就是10×100=1000;另一种算法是站在货币一端观察实际发生的交易额来计算,譬如A一次性买10个花了100块就是100×1、b一次性买2个花20、c……加总的结果依然可以得到总营业额,而这个加总的结果又可以看成平均每人每次的花费×人次,在这个例子里假如平均是50元每次,那么总营业额就是50×20=1000,由于交易从来都是货币与商品两端同时发生,因此这样的等式是永远成立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客观而且可信的关于货币与商品关系的等式:
货币数量×货币交易的次数=商品的数量×商品的单价
将上述方程应用于宏观经济,并考虑时间因素,就有了方程式:
M × V =P × Q(单位时间内流通的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交易的总产品×单位时间内交易商品的平均价格)
等式看起来是很简单的,等式看起来也应该确定无疑的正确,但现实是貌似简单正确的等式却仿若建立在如流沙之上的房屋,随时面临崩溃的危机……
等式用到了货币的数量,可货币是什么?货币是人类权力的造物还是人类需求的必然或者是象宇宙一样的客观存在?如果货币数量是独立于等式的变化那么等式还能成立吗?
等式说到了货币流动的速度,可是这个速度我们应该如何去计量?全世界几十亿人口,无时无刻的交易,这个数量是否可以统计?为什么看起来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如果无法统计,那么这个速度有意义吗?
等式用到了商品数量,可商品是什么?是物质?是能量?是需求?是效用?是劳动?是时间?是……
等式说到了价格,可价格是怎么产生的?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决定价格?成本决定价格?效用决定价格?劳动决定价格?……
诸多的疑点,人言人殊,于是,当我们试图把这个等式应用于实践的时候……
就像我们得出气温数据不需要把地球表面排满温度计一样,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一就是要找到复杂系统的简单替代变量,通过研究替代变量,来了解整个系统的状况,事实上只要根据某些可行的特定数据获得方式,我们就可以一叶知秋,于是想知道商品数量我们可以观察资源、能源的消耗情况,想知道物价我们可以看看CPI……
可是我们这样的态度难道真的正确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深入的去考虑一下4个互不相干的的变量组成一个恒等式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
等式的形式是简单的,可是简单的形式却创造了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是:这个等式是事后诸葛亮,还是能送出三个锦囊的孔明?用数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等式的成立都必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等式中的变量必然存在依存关系,也就是一个变量的取值变化会导致另一个值的变化,离开了这样的前提等式就绝对不可能成立,现在如果我们认为上面的等式是成立的,那么这个等式中的4个变量是怎么互相影响的?是货币数量决定商品数量?是货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是商品数量决定货币数量?是商品数量决定货币流通速度?它们之间为什么会互相影响?答案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各位顶顶大名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待续)
|
草根简介
|
|
本人生于70年代,父母早逝,靠自立自强的决心创业。十年后的今天我破产了,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完全彻底的无产者的身份决定了我的思考,希望与更多人探讨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问题。喜欢我的可以加QQ:17703738,注明草根网友我会通过验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