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1 月之后最高的债券收益率,以及四处流窜的影子银行与表外资产,不断收高的实际利率,似乎预示着中国将发生一场金融危机。
未必会真的发生。
现在银行的稳健部分建立在虚假表像上。据周彦武的说法,由于实行长收短放,央行实际至少加息2 到4 次。中国基准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1 月20 日触及4.72% ,为2005 年1 月以来最高 水平。纪录高位是2004 年11 月触及的4.88% 。笔者在中西部一些地区调查的情况是,民间借贷利率高达月息三分,一月一结。
银行为了躲避监管,不断与监管层玩躺猫猫游戏。张明先生回溯躲猫猫流程:最早银信合作,银行将自己发放贷款的债权转移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代为持有,粉饰资产负债表, 2010 年 下半年就接近两万亿人民币。监管层堵住银信合作通道,银行发明非保本理财产品,表内流向表外。管理资产规模由2009 年底的1 万亿人民币上升至2012 年底的7 万亿人民币,2013 年6 月 底进一步攀升至9 万亿人民币。2013 年3 月,银监会出台8 号文为非标资产做出比例限制,要求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的非标资产余额不能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 或者总资产的4% 。
银行迅速以银证合作、银基合作等方式替代,目前风行一时的是同业信贷,16 家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由2010 年底的5 万亿人民币蹿升至2012 年底的11 万亿人民币,目前已经达到18 万亿人 民币。同业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则由2010 年的8% 上升至2012 年的12% ,其中有些股份制银行已经超过25% 。风闻银监会推出9 号文,规范同业返售业务,以抑制疯狂上升的同业借 贷。
猫捉老鼠的游戏屡禁不绝,说明解决的路径并不正确,累死小猫也抓不住老鼠,风险还在积累。
事实上,中国并不缺资金,关键是能否迅速建立调动民间资金的体制,能否建立金融的风险、信用定价机制。
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11 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5.99 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人民币存款余额103.23 万亿元,同比增长14.5% ,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高1.1 个百分点。当月人民 币存款增加5472 亿元,同比多增733 亿元。今年10 月末,个人存款余额高达45.3 万亿。
为什么个人宁愿存款,宁愿买不保本的理财产品,而不愿意投入实业,而交给合法或者违法的金融机构从事钱生钱的游戏,关键在于,居民对经济与信用的信心不足,盲目信任金融机构的托 底信用,金融机构的游戏与投资者的盲目信任造成资金大规模错配,共同酿成巨大风险。
继续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不可能解决岌岌可危的金融风险,只能以重建市场效率与信用的方式,釜底抽薪重新金融体系。
如果政府切实进行实体经济改革,实体企业普遍效率利润提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会筛选出有前景的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的赢利前景才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不断贷款给高负债 的不赢利企业,陷入了饮鸩止渴的庞氏骗局。其次是逼迫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根基,根据信用风险等级给予不同的利率,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基本诚信可靠的信用评价体制,所 谓的利率市场化分变异,根据潜在的政府托底信用来制订风险等级,大型国企与地方平台公司会获得最廉价的资金。
一方面是中国民间资金、政府存款增加,另一方面是政府、企业债台高筑,金融机构想方设法以高息贷款维持高负债公司,防止风险曝光。这是实体经济效率低到谷底、信用市场信用不彰的 必然结果。
要防止金融危机,根本的改革不在于出台几号文,抓住几只小老鼠,或者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而是从根本上弥补实体经济的制度缺失,以及信用体系的巨大漏洞。
中国还有时间,爱存款的居民为改革提供了数年时间。机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