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兄:
看了你的文章,首先我非常同意你的判断,就是这次三中全会不会有重大的,激进的改革举措,除了杜兄阐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一个“经验”问题:即从改革开放的以来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改革就基本上没采用那种一下子的,激进的改革方式,比如说休克疗法。中国的改革采用的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是一小步一小步积累为大步的方式。我看中国改革最激进的时候就是朱总理执政时期的国企私有化,教育、医疗等快速市场化,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改革是稳步推进的。这也许是中国政府干事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就决定了在这次三中全会上,一定有改革,但一定不会有大的改革。而媒体的聒噪,不过多是自由派的意淫而已。
中国的改革求稳,在于今天的党已经完全没有前三十年的党的自信了,怕折腾,怕民众不听自己的而反抗。因此在改革的推进前,总是要大造舆论的,总是要让人们信服改革的正当性的。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民众的思想改造史,今天很多流行于网络的言论,在改革开放初都是无法想象的,比如辱骂雷锋等等。应该说,这种官方与知识分子合力进行的思想改造是非常成功的,甚至都形成了甘阳所说的一种新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无疑,这种新的“传统”,大大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几乎每一次改革之前,知识分子和媒体都以批判政府和社会的面貌出现,而这种批判,看似与政府为敌,其实恰恰为新的改革做好了舆论准备,为政府的改革铺平了道路,起到了官府工兵的作用。这种官方和知识分子之间看似对立,实则合作的改革模式不知蒙蔽了多少普通的民众,就是今天,多数人还是没有看透这一点。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描绘的专制政府的统治下,那些批判政府的反而最吃的香,反而占有了话语权没有一点疑惑吗?是政府不够专制,还是他们本来就是实际的伙伴呢?还有,右翼媒体不少,而左翼媒体反而都被政府关了,不奇怪吗?
我前文说的朱总理的改革算是改革开放至今最为激进的,我本人那是已经参加了工作,应该算是那次激进改革的见证人了。我必须承认,就是后来成了下岗职工,日子非常难过的人,在朱总改革前,思想上都是支持国企改革的,对国企私有化都是认同的,也基本上认为国有的就是没法搞好的,只有私有才可能搞好的。也就是说,即便是那次算是激进的改革,舆论准备也是非常成功的,冰棍论,靓女先嫁论等等论调四处流行,知识分子和媒体用批判体制的手法为政府的国企私有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等很多人明白过来后,已经晚了。我记得央视二套经济频道,几乎就是张维迎,吴敬琏等主流们的专有频道。这其实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民众其实并不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应该怎样维护,他们比较容易被知识分子和媒体牵着鼻子走。
改革进行到了今天,官方和知识分子都喜欢说什么比较容易的改革基本上都改了,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之类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看是官方和知识分子合作推进改革的模式的破裂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说,“舆论失灵”了,比如说,无论媒体和知识分子如何卖力的以批判政府的方式宣传国企私有化,总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一套,坚定地反对。而这种舆论失灵的现象,恰恰是那次朱总理激进改革后出现的,当时的舆论宣传虽然成就了那次改革,但也敲响了这种官方与知识分子合作改革的模式的丧钟,今天的舆论失灵,公知在民间的沦丧,说明了知识分子在改革中的作用在变小,他们对民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实际上,我认为,今天的知识分子群体能够欺骗的也只有傻瓜了。当然,以中国之大,傻瓜冤大头之多,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还是很有声势和影响力的,但是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比上个世纪后期,根本没法比了。
这种舆论失灵的现象,只会让官方的改革更小心翼翼,更为稳健,所以,我绝对支持杜兄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方向始终是市场化的,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没有激进改革,不等于自由派推销的新自由主义等玩意以后不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