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给仍然偏紧,导致房价持续上涨,但是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却呈现出土地供给和住房供给双松的局面,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房价已经开始下跌,出现了泡沫破裂的现象。虽然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在进一步膨胀,但是是否会破裂以及什么时候破裂,现在还很难说。(10月30日《中国经济网》)
中国房市泡沫是老话题,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从未放松过,国字号的“**条”出台了很多,限购、限贷、限价等地方调控措施也一直在执行。试点的房产税,各类保障房也成为房市调控的补充,但从市场观之,中国房市似乎还是高烧不断,民间充斥着房价高企的民怨。
9月份的房市数据也极具说服力。数据显示,9月一线城市首次出现同比价格涨幅全部超过两成的现象,天津等31个二线城市平均上涨0.7%,唐山等35个三线城市平均上涨0.6%。“地王”还在冒头,各地房价还在上涨,但“鬼城”数量也在增加,尤其是各地“新城”,正悄然向“鬼城”蜕化。对此,新科经济学诺奖得主席勒棒喝中国房市有泡沫,中国富豪宗庆后也称中国房市已经形成泡沫,大呼不能再盖房了…
有些专家甚至想出抑制房价的另类主意。业界也有不同声音,新科首富王健林就称不能把房地产需求简单视为泡沫;任志强指出中国房价会一直涨到2015年,他并赞同潘石屹的说法,买股票不如买房。
很难说地产界的反泡沫论和学界人士的泡沫论孰是孰非。笔者以为,中国房市目前还是“泡”---还在延续多年逐涨的趋势惯性,现在房市的“泡”还在内部张力的支撑下膨胀,而外在的压力(包括市场反应和民意积累)还有调适的空间。
相比学界和舆论界的涟漪推升效应,业界和市场的表现更为理性一些。后者更能体味到房市“江湖”的滋味,中国房市的确像是“江湖”。在这个“江湖”中,根本无法用经济学的逻辑和相关数据来预测中国房市。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太多能够影响房价的因素存在。譬如,在其他国家可以用保障房缓释房价的举措,在中国市场可能效果式微,除了保障房量的不足,还有质的低下,以及中国人面子消费观的因素等。
专家们唱衰中国房市的有力证据是房价高烧不退。反面言之,也说明中国房市处于“泡而不沫”的可控状态。这种状态亦可从舆论冷嘲热讽的“宏调变空调”佐证之。中国房市一直处于宏观政策的监控与调控下,但调控力道谨慎,以避免中国房市硬着陆的风险。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楼市崩盘,再到美国次贷危机,若政府任由房市自生自灭,将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沦丧整个宏观经济。
吸取香港和美国教训,中国的房市宏调策略是稳健至上、组合拳频出、系统化解决,任志强等地产精英深刻领悟到中国房市的真谛,因而对中国房市的判断总是胜专家们一筹。
中国房市不是理想主义的试验田,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市场。用学究主义的逻辑评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自然是难得要领。
地产精英的聪明在于现实主义理性。中国房市的现实是土地国有,土地出让权掌握在政府手中,而长期形成的卖地财政和政绩主义,已经形成惯性。这种惯性只能实现点刹,而不可进行急刹车,这就是中国房市宏调政策谨慎执行的主因。罔顾公权力深度介入的现实,以休克疗治宏调房市,无异于激情自戕。
不过,伴随着宏调政策的系统化点刹,再加以财税调控的实施,以及保障房的跟进,关键是三中全会一揽子改革红利的愿景,中国房市被吹大的“泡”不会爆破成“沫”,而是悄然缓释多年积聚的虚浮之气,还有舆论和民意的集体焦虑。
中国房市的“泡而不沫”并不排除个别城市和地区的“泡而成沫”。譬如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市已经饱和,还在大兴土木,一旦成为“鬼城”,自然会让城市陷入危机困境中。不要报以侥幸心理,中国市场也会出现底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