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论
社会有效总消费提供的总需求不足与缺口,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多年来,我国所建立和依赖的重投资、轻消费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体制和机制,加剧了同样在我国存在的消费不足、需求缺口经济增长矛盾。
凯恩斯主义主张,以国家财税作为干预和调节经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趋向平衡的有效工具,即:用增加政府投资的方法谋求社会充分就业,一定程度上和部分解决了有效消费和需求萎缩的问题。但是,凯恩斯主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难题,问题依然存在。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货币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用于投资的比例却同时越来越大,从而造成经济社会有效需求、消费萎缩不足;并总结是源于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
凯恩斯主义也不是万灵的,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机制下的“投资过剩而消费不足、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根本矛盾,源于凯恩斯主义仅是依靠增加财政赤字而追加投资,以填补消费、需求不足和缺口的手段和方法,造成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比例的失衡越来越大。
总之,凯恩斯主义只是一种临时、短期的反经济危机措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与范围,其失效的本质是国家主导基础设施投资与社会福利增加在达到饱和状态后,国家继续主导应用而强制外在干涉分配机制在经济出现滞胀时期,再无法解决“过剩经济”下“资本投资供给过剩、劳动消费需求不足”固有难题和危机矛盾。但是,除“印钱消费”规律外,凯恩斯主义仍是资本主义国家到目前最有效的反滞胀手段。
二、分析
国民福利稳定快速增长,取决和满足以下条件和前提:投资与消费均衡、增量产能匹配增量需求,即增量投资货币配比=增量消费货币。增量投资货币配比,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投资新增产能所需要的投资货币,在货币绝对量上并不与增量货币相等。
当增量产能小于增量需求时,因消费货币供给过多,需求相对过大而产生物价上涨;当增量产能大于增量需求时,因投资货币形成的投资过多,产能相对过剩,某一类商品供给过剩而产生物价下跌。
由于,人们在现代经济社会活动中追逐利润动机,市场经济会天生、自动地将新增利润多分配给资本,形成投资货币;而少分配给劳动,较少形成消费货币。虽然,这种现代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使当代经济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增量投资货币配给比例大于增量消费货币成为常态;但是,其无法完成经济社会稳定、均衡增长所需的“增量消费货币产生的消费需求匹配、消化增量投资货币产生的生产供给”。
综上所述,市场并不存在自动均衡分配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功能;消费货币供应和分配不足,因而无法充分消化过剩产能,是导致社会新增价值大部分成为过剩的投资货币而被闲置浪费。
三、对策
由于,中国净出口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将中国制造形成的相对过剩商品透支给外国公民消费;而中国在内部实行的财政赤字,是透支给本国国民消费。国家运用财政赤字政策的好处与奥秘在于:
以财政赤字定向供给消费货币,制造和形成新增消费需求,从而消化投资货币所形成的过剩产能,用向资本输送利润的方式诱导和帮助产业资本完成“货币---商品---货币”资本生产与增值过程。
因此,以财政赤字形成消费型国债,并在公开市场置换央行货币发行而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投放机制,就是利用货币发行窗口定向投放消费货币,从而消化投资货币产生的过剩产能,就是“印钱消费”规律。
但是,“印钱消费”规律有适用条件和前提:
1、社会有过剩产能;
2、社会消费需求不足;
3、“印钱消费”货币供应量不能超过实体经济中过剩投资货币额度;
4、“印钱消费”规律只能在无资源瓶颈约束的领域大规模、长期使用。
参考文献:《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蔡定创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