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经济社会活动对货币有三大刚性需求:生产、生活消费对货币的“交换媒介需求”;资本价值增值对货币的“价值持有需求”;股市价值放大对投资货币的“支撑需求” 。
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等传统、主流货币需求理论,只重视和论证了货币在流通中的交换媒介功能,而忽视了货币的价值持有功能。由此可见,西方传统货币理论在方法和体系上存 在重大原生缺陷,已不适合继续解释和指导当前世界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
二、分析
当代信用货币具有五大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支付手段;属于当代信用货币流通的交换媒介功能。
4、持有手段;属于货币完成价值保持和占有功能。
5、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调节工具职能。
因此,根据市场参与主体对货币的持有动机,货币分类可分为两大类:
1、投资货币:即为投资、价值增值而持有的货币,包括资本对货币的持有、居民为投资股市而对货币的持有。
2、消费货币:为交换而持有的货币,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物交换。
综上所述,西方欧美传统货币主义经济学全部或部分存在以下错误:
(一)费雪和剑桥货币学派的货币数量论的理论错误在于,其完全忽略了经济社会对投资性货币的需求。
(二)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理论对货币的价值持有需求视而不见,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根本性错误,在2008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经济危机中全军覆没。虽然,该理论过去在反通胀和滞 胀方面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其在理论与实际已出现严重脱节。
2007年以来,中国“两防”目标及其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行造成的危害和破坏作用远胜于经济危机本身副作用,显示了经济管理层照搬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等西方欧美传统 货币数量经济学理论的错误和过时。
(三)凯恩斯主义理论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货币乘数就是“货币流通次数”。如,利率水平上升导致货币持有成本增加,因而导致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借贷也随之减少,从而导致商 业银行“派生货币(M2)”能力下降,结果货币流通速度反而是下降的。
根据三大货币需求,经济社会对货币的总需求方程式如下:
经济社会对货币的总需求量=基础货币总需求+股市价值净输出量=(当年GDP值+消费性贷款+商业银行业务流转金)/派生货币乘数,其中:股市对货币的需求量就是股市价值净输出量。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我国2008年实体经济突然失速的事实真相是,由于2007年股市高速扩容、中石油等大盘股高溢价发行、股权分置改革解禁股到期释放等,股市正需要大量货币支撑时, 相关决策管理层反向操作实施严厉紧缩货币政策导致股市崩盘,引发实体经济直线下滑,不正确与过时的货币理论引发的教训,发人深思,令人痛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由于当代资本生产组织体系是资本决定生产,金融资本操控产业资本,货币循环过程是:G-W-G'(货币-商品-货币),而非其他。
2、一个管理良好的股市是过剩货币的蓄水池、消费需求的增生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实证数据证明,当年货币需求量必然大于当年GDP值,是投资货币需求所决定的。
4、当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而导致的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央行应追加货币供给以满足输入性通货膨胀引发的增加货币需求,而不应是反向进一步实施紧缩货币引发货币紧缺。
参考文献:《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蔡定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