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来,守岁,看春晚。神曲“忐忑”,又在小品“我要上春晚”中改版演唱出来了。在观赏的同时,不禁想起“忐忑”的演唱艺术问题来。上网一搜索,发现很多人有同样的感觉,譬如网上有文章《龚琳娜表演被指“像个神经病”:陷入大众娱乐陷阱》东方早报2013年02月09日文章:
“2011年,《忐忑》意外走红,被网民称为‘神曲’;2013年,《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一出,连听惯了‘最炫民族风’的重口味网民也直呼‘毁三观’。无营养的歌词消解了神话传说,芒果台的山寨舞美风格倒人胃口,龚琳娜这个民族声乐的实践者,在大众电视晚会平台上,上演了‘小品化’的一幕”。
其实《忐忑》最早出自其专辑《静夜思》。在《静夜思》中,《登鹳雀楼》《将进酒》等曲都是吟唱古诗,中西乐器的交融、各式唱腔的综合,转化成型为龚琳娜的标志性演唱风格。《忐忑》的走红源自网络,视频的传播、明星的模仿都扩大了影响力,但真正让《忐忑》变成娱乐事件的,是龚琳娜以夸张服饰、妆容登上湖南台跨年演唱会。“像个神经病”的表演方式,历来就是岁末年底中国人最喜欢的找乐方式。而当初因不想“晚会歌手”而出走的龚琳娜,摆脱了央视春晚的“千人一声”,却堕入了大众娱乐的现实陷阱。而有关于其“被吐槽最多的,一是造型,二是歌词”、“故意模仿‘最炫民族风’歌词浅白、旋律入脑的风格,用创作讽刺现实”、“ 为了拥抱大众而放弃对专业的坚守、对品质的追求,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专业训练吗?”之类的质问。
读到这里我想起京剧名段“空城计”来。诸葛亮当时面临敌人大军压境而手上无兵的危险境地,其心情是何等地忐忑一个状态。于城楼大段,各路名家都是西皮慢板,紧拉慢唱,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当时的忐忑心境,大家又都表面上气定神闲,虽有一些颤抖的声音和小幅度的肢体动作,就充分表现出了当时紧张而又忐忑的心情状态。于是成就了历史名篇名段,长唱不衰。
相比之下,龚琳娜老师表演时,声音节奏短促快速,有大幅度的颤抖感,之外还有眼框睁圆,眼睛鼓起且眼神旋转,还又蹦又跳地使用手和脚的大幅度地肢体动作,真有点象因为某种不安的忐忑事导致“神经病”发作的病态情形。
回想一下,艺术应当为人的身心健康存在和发展服务,直白地夸张地表现一种病态,虽然也可以表现一种状态并成为所谓的艺术;但在这方面,人们需要得更多的应当是医治这种病态的方法或者应对这种情形的方式。所以建议龚琳娜老师在将来某个时候,借鉴京剧名家演唱 “空城计”的表演艺术,摸索着改进表演形象,把上眼脸垂下来,把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减少或缩小幅度,多使用小幅度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的颤抖,注意与声音节奏气息的颤抖相匹配。
这样应当会再创造出一个更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相对健康且有意义的“忐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