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回答网友
前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凯恩斯(印钞)主义”为主题的博文,网友跟帖谈了许多看法,观点互相之间差距有的还比较大,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大家对“凯恩斯印钞主义”这个理论本身的理解差异不同,因此,这篇博文谈谈我所理解的“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上篇博文后有关网友的讨论内容给以回答。
一、“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的内涵
就从最经典的、最基础的、最简单的经济运行模式开始来解剖、分析、认识“凯恩斯印钞主义” ——【平地挖坑再填坑】,从而真正领会“凯恩斯印钞主义”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分析的对象:【平地挖坑再填坑】——也即“凯恩斯印钞主义”。
1、“凯恩斯印钞主义”要从宏观上解决整个经济体的什么病症?
要解决整个经济体的如下病症:供给(生产)相对过剩,需求(消费)绝对不足,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循环运转在这个步骤被卡死,从而造成整个经济体运转的停顿、瘫痪。
2、传统经济理论对这种整个经济体运转的停顿、瘫痪如何认识?
传统经济理论对此的认识、解释是:需求(消费)绝对不足是因为消费者可有效支配收入不足,消费者可有效支配收入不足是因为有大量的有效劳动力失业,找不到工作,因此没有正常的收入,没有正常的收入,就没钱消费,因此出现需求(消费)绝对不足现象。与此同时,供给(生产)是充足的,因为缺少正常的消费,因此显得供应过剩,经济上也叫做相对过剩。
3、运用“凯恩斯印钞主义”解决这种全社会宏观上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经济病症的经济原理是什么?
运用的经济原理就是:政府凭空新增一定规模的基础货币量规模投入到整个经济体当中去,并由此货币量规模凭空创造出对应的就业岗位——平地挖坑在填坑,从而让这些正常收入的失业人有了工作,也有了正常收入,从而有钱消费开始买东西,从此启动整体经济运转被卡死的环节,使整个经济体的供给消费循环得以正常运行,从而使整体经济回复正常运行。
4、从上面“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得出“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有以下特点和特征:
A、是国家动用强制性的国家力量而实施的。
B、这里的货币投放行为是违反正常货币投放原理的。正常货币投放的原理应该是:社会创造出一单位新增价值,从而向社会投放对应匹配的一单位货币。
而这里的货币投放是在没有任何社会创造的新增加值的对应物的情况下,凭空投放的。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我原博文中讲到的“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被闲置或荒芜,没有发挥任何利用效率,就等于没有产生新增价值,最终这些投资就逐渐的演变为“通货膨胀”了。
同时说明一点,我们常说的“凯恩斯印钞主义”中的“政府投资”这个概念,就出自于这里:把政府凭空新增的货币投放行为叫做“政府投资”!这里的“政府投资”概念并不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微观上具体的经济活动时,实际经营单位或者实际经营的项目的具体投资人或者投资者。对这个概念不能误解。
C、这里大家要比较熟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货币的概念,这里隐含着一单位货币与以单位新增实体价值的关系,也涉及到“价格”的问题,相应的有“币值”的问题。
再比如对“(基础)货币投放”概念的理解,这个就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发生联系的关键之处:国家规定“新增的信贷规模”就等于是“(基础)货币投放”,后者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表达的宏观经济范畴,而前者就相应的变成了微观经济范畴,由一个个具体的实体经济具体经营者从商业银行借款进行具体的实体经济经营活动,搞明白搞清楚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转换的这个环节在讨论的时候非常重要。
D、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凯恩斯印钞主义”这个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这么简单,这个理论所涉及的所有主要经济要素都在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模型里,当然现代经济发展的非常快,细分的各个经济要素变量越来越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的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经济模型是理解和运用“凯恩斯印钞主义”解决社会经济病症的精髓所在,
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经济模型是人为创造的各方面要素都非常便于理论阐述的理想化的经济活动,在实际社会上可以出现这样很滑稽的行为,但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具有同等的性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理解了这个,对应到我前边那篇博文,就很容易理解我所说的“同等变形”、我所说的“升级版的”以及林毅夫先生所言的“超越凯恩斯主义”这些话语的意思。
E、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凯恩斯印钞主义”并不是针对解决造成整体经济循环卡死、瘫痪的原因本身的措施,而只是凭空让失业的人有了工作有了钱可以有消费能力从而启动消费,让供给与消费这个经济循环从新正常运转而已,他巧妙的有效的规避了造成整体经济消费与供给这个链条卡死本身的原因,没有直接解决整个经济体中内在的病症,他的理论支点是从消费能力购买力这个点直接接入从表层直接启动经济正常循环。
实际上要从整个经济本身的病症的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说绝大部分时候是老虎吃天无从下爪,因为整体上失业这个病症是由无数个微观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各行各业各个具体的经营活动经营者遇到的问题可能各不相同,从而造成经营困难进一步造成失业,因此要从这些无数个具体的微观经济活动经营者当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给这个共同点找出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在绝大多说时候,太困难了,而且即使有时候能够找到共同点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个可能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个代价可能也承受不起,因此,避开这个问题,直接印钞重新启动经济正常运转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也不失是一个可行的思路,所以,我认为,基于这个原因,“凯恩斯印钞主义”成为各个国家最常用的最喜欢用的也是实行起来最简单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
F、说句题外话,从这里可以衍生出“凯恩斯印钞主义”是属于“政府投资”呢还是属于网友说的蔡定创先生所说的“印钱消费”呢,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这个后面再讲。
二、回答我前一篇博文后边部分网友的跟帖观点:
1、关于“政府投资”的含义问题,我在前边已有表述。相应的对我原博文中提及的房地产行业的误解的解释,也在这里。
2、关于“基础设施超前发展”问题,这个问题魂6先生在[11楼]的阐述,我是基本认同的。
这里再补充两点:
A、超前的“度”的问题,过于超前太超前了,建成后十年八年都在闲置着,或者利用率极低,那就是盲目投资,就会起负作用。
B、这里就是我原博文提到的,一定要有详细确实的论证,将要建的项目一定是有市场的利用价值的,而且是在相应的时间段里就发挥作用的。
3、关于属于“凯恩斯印钞主义”刺激政策与经济本身需求需要(也即经济体经济活动本身或者经营者自身投资)这两者之间的区分问题:
A、这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国家根据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经济体本身后续建设既定规划所需的投资而得出的资金需求,还是国家因为经济本身出现问题后需要额外刺激需要额外投资从而产生的需求,这两者如果放到2008年的4万亿,这个官方明确说了,很容易分辨,在我国,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官方统计数据基本没有多少可信度,再一个官方决策者的经济学理论素养以及相应智库智囊班子在目前环境下是不是有公正的操守也值得一定的怀疑,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十几年,多多少少是不断的在进行着本质上是“凯恩斯印钞主义”政策的行为,其实就中国本身来说每年用于控制汇率而投放货币,在性质上来说就完全可以归入到“凯恩斯印钞主义”刺激这个范畴里来。
B、可以看资金来源,如果是经济体本身需要或者经营者自主决策的投资,一般的他可以利用自身资金,而不需要额外的新增信贷。资金来源是纯粹的新增信贷资金或者是新增信贷资金异常增大,就有理由怀疑有“凯恩斯印钞主义”刺激的可能。
C、从项目本身看,如果有些项目就是本来需要发展的,那就可以说是经济体或者经营活动本身的需要,如果是大批的额外的根本不想干的或者说看不出什么直接理由的理由比较牵强的新增项目,就有可能是“凯恩斯印钞主义”刺激政策的产物。
3、关于“政府投资”与“印钱消费”这两个概念提法的问题
就我前边关于“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本身内涵的解释,应该能说明这两个概念提法的区别在哪里:“政府投资”是对“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实施的第一个环节而言的,即政府创造新增基础货币量后投资到相匹配的对应的微观经济中新创造的实体经济项目,这样而言是“政府投资”;而“印钱消费”是对“凯恩斯印钞主义”理论逝世后的第二个环节而言的,失业者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得到后有钱买东西开始启动消费了,这样而言可以说是“印钱消费”。
在这里声明一点是,截至目前为止,我没有看过蔡定创先生的任何书籍或者文章,对于“印钱消费”这个概念的理解,仅仅是我个人对“印钱消费”四个字望文生义,在谈论我对“凯恩斯印钞主义”的理解时灵感闪现而得出的看法,有误之处请网友指正。
4、一些网友可能没有我对林毅夫先生这个演讲所谈的感受的意指在哪里,其实我原博文中说的很清楚,主要表达两层意思:
A、我认为林毅夫先生这套理论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在中国目前的这个现实中,按照这个理论实际操作出来后被完全扭曲的概率很大,因此根本起不到也达不到林毅夫先生理论本身要达到的效果,我原博文中所举的例子已经充分能说明这些问题。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其它配套措施保证林毅夫先生的理论设计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和执行。
B、我认为中国目前经济体中本身累积了相当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先解决,就会导致中国经济本身的严重混乱,即使用“凯恩斯印钞主义”刺激政策也无济于事,因此,对于目前中国来说,重点先放在解决中国经济内在的本身的问题更重要一些,先让中国经济本身健康一些,再辅以“超越凯恩斯主义”的产业升级政府投资刺激措施,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