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全面过剩、资产泡沫不减、中小企业嗷嗷待哺、经济下行压力陡增,中国经济危乎殆哉!倘若要问谁将是压垮中国经济的最后那根稻草,笔者的猜测是:下半年风起云涌的地方版“四万亿”投资计划。
自从温家宝总理提出“稳增长”之后,地方政府争先恐后推出各种名目的产业振兴规划或经济发展规划,而各种规划毫无例外地将加大投资力度作为发展振兴地方经济的法宝。《中国证券报》8月23日报道:“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市场人士指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50天时间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大家注意到,财大气粗的既有先进发达地区、又有中西部省份、还有许多地级市。8月20日,广东提出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过万亿元;同日,重庆市政府发布工业产业振兴规划,未来三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又据媒体报道,近日贵州出台3万亿元生态旅游投资计划;7月26日,湖南省长沙市对外宣布,2012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近日媒体报道,河南省开封市将将投资千亿重点进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我们关心的是钱从何来。开封市旧城拆迁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孔祥成有个比较典型的说法,他解释,开封市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筹措方式,和全国所有的城市普遍采用的一样,是国家政府补贴、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形式,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支撑,政府不必倾其财政。我们在网上很难查到全国各个城市“城建投”的财务报表,因此也就很难做科学定量的分析。不过稍有常识就知道,国家补贴是杯水车薪,而所谓“企业投资”中的“企业”则大多是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如今这些企业已风光不再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难以筹措额外的资金参与政府的城市建设。那么民间资金呢?在盘算有利可图的时候,地方政府是不会让他们吃这块“肥肉”的。真正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恐怕要等到地方政府全面破产的时候。
所以资金来源就只有银行贷款一条途径了。全国县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负债有多少?2011年中央两个部门公布了10万亿和15万亿两个数据。但国内外分析机构都不卖帐,纷纷估计实际数据远远不止,有高达60万亿的。令人担忧的是,今年各地借款纷纷进入还账期,但几乎所有地方是旧账未还又借新债,有的地方不但不按时还息,连本钱都要想法赖掉。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负债已经远远超过自身还债能力,大多数地方当年地方财政收入连还银行利息都不够,而欠下的本金则都是政府年收入的好几倍或者几十倍。二是土地财政已经日暮途穷,政府赖以生财的土地资源枯竭、价格下滑、拆迁困难。三是企业生存环境不佳,出口下行,消费不振,产能过剩,使得企业税收增长乏力,今年起或已进入增长下行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本应响应中央号召,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放水养鱼,营造中小企业宽松环境。不料仍然高歌猛进,竟然祭出地方版“四万亿”,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在自寻死路的同时把中国经济也拖向了死路。2012年的今天,从实体经济到资本市场资金全面紧缺,中央银行降息降准,民间借贷量价齐增。地方政府凭借无与争锋的行政优势,现在又要把所剩无几的资金流抽干挤干,白痴都能想象中国经济会面临什么样的通货紧缩。在商业银行已经不堪重负隐患丛生的时候还要大规模加大不良负债比率;在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资不抵债的时候还要继续举债。最后的结果是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双双破产同归于尽。当然中央政府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允许地方发债能解决问题吗,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解决问题吗,发国债帮地方还账能解决问题吗,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就只有直接印钞给地方还账啦,那印钞的结果呢?如果消化全国所有地方债务,得印多少钞票?那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是不是会如影相随?“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呜呼!用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这句名言来评点“屁股决定脑袋”的地方政府,真的是感慨万分。
我们期待中央高层明察秋毫,果断制止地方版“四万亿”的泛滥成灾。我们期望地方政府不要再做“商人”,去作维护市场社会秩序的裁判。我们希望中央地方各级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等部门,为老百姓尽职尽责加大监督,别让政府横行霸道。大家担心,如果现在不能刹住地方版“四万亿”之风,明年这风会刮得更猛。因为今年是省市县三级换届之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又将召开,新一届的各级领导班子到位之后,必将踌躇满志,谁能保证大家不会走一条轻车熟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