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哥达纳纲领批判》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 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 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恩选集》三卷12页)而后来的拥护马克思主义者(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等),却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意义都只作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分配原则”看待。
因此,使一般人们都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解成: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人们,每天的劳动不管干多干少和好坏,都不计算报酬多少(因劳动已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他们每天的衣食住行和玩乐等的一切需要,如不是大家都一样地平均分配;就是他想穿着什么衣服鞋袜帽子可以到服装百货店里不用付款任意挑选拿走!他想吃什么菜饭和糖果糕点等各 种食物,都可以到食堂或食品店里按照需要任意挑选吃食而都免费供应!他们住的房子都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不同的需要在附近任意挑选合意的地点、大小和装置,并配备各种家具与电器等 免费居住!他们外出旅游,可单独或合伙挑选合适的车辆、游艇或飞机到目的地;至于每天的玩乐,他们业余都可以到任何游乐场所去免费尽兴地玩乐等等。
而头脑清醒肯深入思考的人,对这种“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则认为:这是好吃懒做的人对马克思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和理解:因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真的是那样做,那么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决不会长久地生存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竞争,各方面就没有了向前发展的动力)。而那些爱钻牛角尖询问的人们更会询问:因人类 不管是以前、现在和以后,极大多数人都是喜新厌旧的。所以,那时如新发明了讨人喜欢的高科技产品,也不可能马上大量生产供应,而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那么社会怎么办?相反,因大 家对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物品会经常改变;而使原来生产和供应的物品过时了没人要,而大量积压!社会又怎么办?(只能回答说:那时人们的思想都很高尚,他们对供不应求的物品都会耐 心等待;对供大于求物品都会去消费;但违背“按需分配”!)
其实,只要读者肯深入思考,就会明白马克思在《哥达纳纲领批判》中所说的:“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贴上一个概括性的十分美好标 签。笔者理解的“各尽所能”中的“各”,不仅仅是指任何人,而且还指大自然中的万物。因此,对“各尽所能”的意义可分为“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两方面解释:“人尽其才”是指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能使成年人都有合适的工作做,而使男女老小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而“物尽其用”则是,能使任何事物都能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变废为宝,而不会大材小用;财物决 不会被人们任意浪费糟蹋而污染环境。而人们能否做到“各尽所能”,就是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做到最好的“勤俭”和“节约”。
笔者下面再来解释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都能按人和万物的发展实际需要而最好的分配(即能科学、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消费等,而使社会能长期和谐地 发展,使人人都能过上最幸福的生活而避免任何灾害(而决不是指“共产主义”社会里的“分配原则”)。但实现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前提,必须是“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 形已经消失(消灭一切压迫而使人人最大自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使人人都受过最好的教学知识教育);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都有工作做而能 按劳取酬),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而这些前提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 没有详细地说(笔者猜测:他俩也不可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