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精神生产方式引发全球大变革
一、精神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发展定律
智慧文明时代已经来临
1
走过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正迎来一个伟大的智慧文明时代,而信息时代,正是智慧文明的前夜。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工业社会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商品生产,而智慧文明,则是以人脑为核心的精神生产。
从脚下的土地到人的口袋再跃升至人的脑袋,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沿着人类身体一路攀升。
无论是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社会的商品生产,都属于物质生产,而在智慧文明时代,精神生产则要主导整个社会了。
物质生产过程,是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导,是苦劳和疲劳,是物质产品的产生;而精神生产过程,则是以人的脑力劳动为主导,是思考和创造,是思想、智慧和美德的展现。
在物质生产方式主导的社会中,人类的精神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是为物质生产而服务;而在精神生产方式主导的智慧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产将从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为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将反过来为精神生产服务。
这样,整个社会将从物质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精神为中心的社会。
2
精神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由于自动化的机器等生产工具的普遍应用,使得大量的人类劳动被排挤出物质生产之外,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精神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又向人类的劳动张开了怀抱,但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则是脑力劳动。
这样,劳动就呈现出一条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发展之路,而策划业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社会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以此为标志,人类的脑力劳动都可以独立成业了,这使得精神生产彻底摆脱了对物质生产的依赖。
而与此同时,电脑这种脑力劳动的工具也在普及推广,互联网的出现也在将电脑连接起来的同时造成了人脑的连接,这使得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协作成为可能,这样,人类的精神生产就可以摆脱个体的分散的孤立的状态而进入规模化群体化的崭新发展阶段。
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单位是一个个的工厂和企业,而在智慧文明时代,精神生产的组织单位将成为一个个的智库,而每个人的大脑,则构成一个微智库。
工业文明转变为智慧文明、体力劳动发展为脑力劳动、物质生产升级为精神生产,是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的一场亘古未有的伟大变革,而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将在这一大变革中找到出路。
精神生产力定律
3
不管是风雨雷电等自然界的物质力量,还是人本身所蕴藏的体力和脑力,只要引导并作用于至生产过程,都可以变成改变世界的生产力。
阳光是自然力,但如果用来晒地瓜干、用于太阳能发电,这种自然力就变成生产力;同样,人的思想、智慧、道德和责任等精神力量也可以用于生产中而变成生产力,这就是精神生产力。
正是由于精神可以成为生产力,精神生产方式才得以屹立在世间,而精神生产力也成为精神生产方式的第一定律,只要人类自觉将自己的精神力量运用社会生产过程,就可以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木为巢、神农尝遍百草,这些中国古人的智慧都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精神生产力;大禹治水,将堵塞变疏导的智慧就是精神生产力;鲁班将自己的智慧作用于生产中,发明了锯,从而大大提高了伐木效率,这就是精神生产力。
4
人类的精神力量必须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才可以构成精神生产力。
所以,小偷的熬夜、强盗的策划、贪官的算计、以及那些投机家们的绞尽脑汁,都不属于精神生产力,恰恰相反,他们是破坏社会进步的邪恶力量。
并不是动脑的活动就是脑力劳动,就像并非耗费体力的吃苦受累就是体力劳动一样,劳动必须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即必须是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辩证统一,它可以在主观上为了自己,但必须在结果上有利于社会。
所以,精神生产力必须以社会责任这一大义为导向,必须是为了并且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有利于他人,而不是只有利于自己。
5
精神生产力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精神生产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又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
这两种路径都可以为生产者创造出品牌价值即名声,并和知识产权相互结合,而且形成精神生产者个人所有的无形资产。
因此,精神生产力不单可以通过物质生产而提高物质产品的价值,而且可以洋溢出物质财富之外而形成精神财富,凝结成永不消灭的无形资产。
以乔布斯为例,他在用自己和团队的智慧这种精神生产力将苹果的产品精雕细刻成风靡全球的艺术品的同时,也为苹果本身创造出巨大品牌价值,并以个案的形式凝结为人类工业制造领域的一笔精神财富。
精神生产力可以展示在物质产品中,物质产品也反过来成为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播载体,它不仅满足着人类的物质需要,也满足着人类的精神需要。
而同样,精神生产力也可以展示在精神产品中,通过传播而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并在赢得眼球和人心之后,反过来整合物质生产的产业链,进而产生物质产品,迪士尼乐园、哈利波特等文化项目都是一大例证,而这也构成了文化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生产资料共有制定律
6
在精神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是人类共有共享的信息和知识资源,而这种资源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且,它不但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消灭,反而会不断丰富,每个人的精神生产都可以反过来丰富这些精神财富。
由于人脑又是人人都有的劳动器官,只要开动起头脑中的思维机器,精神生产就可以进行了,只要生产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就可以创造知识产权,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品牌价值。
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丧失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生产资料的共有制,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资本家占有资本而剥削工人的这种关系在精神生产方式中荡然无存。
因此,精神生产方式就是精神的共产主义,它使得脑力劳动者彻底解放为生产的主体,成为生产的主人,成为至高无上的力量。
7
尽管知识产权制度是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领域的延伸,但对于信息这种特殊的物质而言,私有制度的绳索是无能为力的。
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只能保护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却不能保护信息内容本身,即使是专利权,它也无法阻止专利所蕴含的智慧传播到其他人的大脑,并成为再创造的素材。
人类的精神只要展示在大脑之外,谁也挡不住它以信息的形式不断传播,谁也挡不住其他人的再认识、再思考和再创新,谁也无法阻止文明的共享。
所以,知识产权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结果,它既保护了每个精神生产者的个体权益,又促进了人类精神成果的传播,使得精神财富实现了公和私的兼顾,实现了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8
精神生产资料的共有制在生产方式的根本上实现了劳动的真正平等,使得每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都由自己的脑力劳动来决定,而知识产权制度则又保障了每个劳动者的个人权益。
在生产之前,信息和知识等精神生产资料是共有的;而在生产之后,精神产品所凝结成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则又是个人所有的,即生产资料的共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个人所有制前后呼应。
也就是说,在精神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贯彻的是共有制,而在分配方式上,则实现了个人所有制,只要你生产出精神产品,社会就自动分配给你知识产权和相应的品牌价值,构成劳动者的无形资产。
精神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生产方式的革命,它使得生产资料彻底站立起来并打到了私有制。
所谓生产资料站起来,就是指生产方式的变迁使得生产资料从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本而质变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从人类的脚下、到口袋进而跃升至脑袋,这一伟大革命使得人类昂首进入一个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并实现共同富裕的全球共产主义时代。
阶级消灭定律
9
什么是阶级?
列宁曾经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工人,这三大阶级社会的阶级都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产生的。
只要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被私有制所支配,劳动者就不得不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就不得不让渡和出卖自己的劳动果实,就必然会产生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所以说,生产资料私有制正是阶级产生的根源,而要消灭阶级,则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10
只有在精神生产方式中,由于信息和知识这种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私有制丧失用武之地,这样,阶级就具备了根本消灭的条件。
每个脑力劳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事个性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并创造出属于个人所有的无形资产。
因此,体力劳动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向脑力劳动主导的精神生产方式转移过渡的这一历史时期,必然造成全世界阶级矛盾的缓和,以至于曾经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转化为贫富矛盾。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的转移过渡使得工人可以摆脱资本的雇佣而从就业者质变为独立的创业者,而大量的劳动者转移至精神文化产业从而缓解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资矛盾。
而且,相对于封建社会的土地而言,货币资本这种生产资料具有可增加性和可转移性,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定规模的货币资本,这就为每个劳动者驾驭、运营和管理资本创造了条件。
可见,阶级的消灭不是被统治阶级拿着阶级斗争的武器将统治阶级斩草除根,而应该是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正是由于精神生产方式的出现,无产者都可以成为无形资产者,相应地,资本家也都转变为运营和驾驭资本的脑力劳动者,成为智本家,全人类都成为有产者。
劳动的资本化定律
11
在物质生产中,劳动必须物化,技术是技术人员脑力劳动的产物;机器设备也是人类脑力劳动的凝结;而品牌也是群体劳动的结晶。
除了土地、构建厂房的物质材料和藏在资本家帐户上的资本之外,很多要素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都在生产中表现为发挥不同作用的生产要素,这就是劳动的物化和要素化。
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物化,劳动的物化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技术人员将自己的劳动物化在设备以及职务发明所取得的专利权中,经营管理人员则将自己的劳动物化在企业的品牌之中等等。
劳动的物化使得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产,这种财产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就转变为劳动要素。
这些劳动要素在与资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取得了资本的认同,直至与资本要素达到了一种分庭抗礼比肩而立的地位,以至于资本不得不承认这些劳动要素也属于一种资本,这就是资本的泛化。
即在漫长的生产矛盾过程中,被资本所统治的劳动要素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终于在生产地位上缩小了与资本的差距,以至于自身也成为一种“资本”,因此,资本泛化的另一面,正是劳动的资本化。
而所谓劳动的资本化,是指资本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交往关系中,使得其他生产要素也逐步打上了资本的烙印,以至于劳动也成为一种人力资本,这便是劳动的资本化。
劳动一旦成为一种资本,就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开始逐渐演变成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直到脑力劳动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力资本发展成知本,并最终发展成智本。
12
从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的劳动力转变为可以创造无形资产的资本,劳动的资本化是劳动从低级向高级、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劳动超越并凌驾于资本之上并最终反过来以智本的形式驾驭、控制和管理资本的必经之路。
劳动资本化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供需矛盾是市场经济的铁律,这种“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一旦转移到劳动上来就会变为“人以稀为贵”,这样,劳动及其所创造的要素就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型资本,以至于一些高级人才都在人才市场获得了身价,而身价正是一个人的品牌价值。
劳动的资本化历程在整个社会中也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群体,蓝领基本上属于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而白领则属于脑力劳动者,属于人力资本,而更高一级的金领则属于知本和智本阶层了。
而在精神生产方式中,脑力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则为劳动者直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品牌价值,构成劳动者自身的无形资产,当脑力劳动直接创造的无形资产并可以转变为有形资产的时候,劳动的资本化就发展到最高阶段,那就是形成智慧资本,即智本。
名利转化定律(智本运营)
13
与物质产品通过交换而实现价值不同,精神产品是意识的凝结和物化,它必然表现为信息。
作为信息,它既可以与物质载体相结合而变成物质商品,比如理论和纸结合而形成理论书;但即使变成了物质商品,其信息的属性也一样存在,而信息的存在形式必然是传播,精神产品一旦传播,就不得不创造品牌价值,即名声。
因此,精神产品具有物质和意识的二重性,物质的属性可以使其凝结成物质商品,这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利,而意识的属性则使其不断传播并引起社会的关注,这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名。所以,精神生产必然要名利双收。
在物质生产中,也存在精神生产,这种精神生产首先反作用于物质商品,使得商品洋溢起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的气息,并形成物质商品的品牌价值;此外,这些精神生产也可以形成企业和公司的知识产权,并可以通过传播而形成具体行业和领域的精神产品。
以苹果公司为例,乔布斯率领的苹果团队不但将自己的创意和智慧作用于苹果的系列产品中而赢利,而且也因此而赢得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而获得名声,在此过程中也创造出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就是苹果公司为自己创造的精神产品,当然,苹果也可以出一本《苹果何以永不落地》的书,这也是苹果可以生产的精神产品。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经纬交织的时代,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的精神力量都可以通过名利双收的形式而创造价值了。
14
名可以转化为利,利也可以转化为名,所谓的品牌营销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利扬名,以名取利,实现名和利的辩证并取。
以利扬名,离不开信息的传播,最为常规的方式是诸如做广告、开新闻发布会之类,这是物质生产从销售升级为营销之后的产物,它构成了物质生产领域品牌营销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物质生产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由于生产者自身拥有一定的资本,而整个社会也弥漫着向钱看的拜金主义风气,造成的结果是利容易转化为名,而名却难以转化为利,所以我们看到,财主们有钱很容易出名,而义丐徐超出了名却难以挣钱。
以利扬名是品牌营销,以名取利则是智本运营,前者只要花钱进行传播策划就可以了,而后者则是要运用品牌反过来整合产业链,进而孵化催生出更多的创业项目和公司,我为义丐徐超策划义丐酒品牌和丐帮讨债公司等项目就是智本运营。
所谓智本运营,就是将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视为智本,并反过来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无形资产变有形的运营方式,它在本质上是无形资产反控有形资产的运营模式,是精神变物质的具体实现途径。
智本运营包含着品牌营销,但品牌营销却未必是智本运营,智本运营的精髓是将智本置于资本之上的地位,它需要货币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支持,但却要凌驾于其上并反过来驾驭、控制和管理这些资本。
“社会人”定律
15
将品牌营销理论从物质生产运用至精神生产,从企业和产品品牌转移至个人品牌,就会发现品牌价值的重大作用,即这种无形资产在本质上构成了生产者自身的价值,俗称身价。
这种价值的源泉则来自生产者的脑力劳动,来自其精神活动,即使物质产品的品牌价值也都是群体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当生产者的智慧、思想和美德等精神力量作用于物质产品,产品也就反过来成为其作品,成为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载体。
所以,苹果的产品中承载并洋溢着乔布斯的智慧和创意,混入了瘦肉精的双汇火腿肠则暴露着其管理者的粗心大意,而欧典和达芬奇的地板这一对无独有偶的假洋鬼子品牌则流露着利欲熏心的洋奴气。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机制的发育和健全,品牌终于可以对生产发挥反作用力了,个人可以扬名取利,而社会也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来作用于名,进而实现对个人的管理——品牌不只属于品牌的所有者,同时也属于整个社会,就像名人的名声也属于其粉丝一样。
一旦名能生利,名就成为一种更大的利,这样,人就会将唯利是图变成追名逐利,而人只要在乎名,就不得不在乎义,因为义才是名的源泉——有义才能有好名,不义就会有恶名,好名才能有大利,而恶名则会反过来剥夺利。
这样,义就通过名而支配利,从而使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自动变成了亏本买卖,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也就可以升级为奉义而名利双收的社会人,统治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的“经济人假设”就遭到了彻底颠覆。
1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决定自己的思想,而是思想反过来决定着人。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所支配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利润和利益是生产的目的和追求,而这必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至于产生了诸如“无利不起早”、“利字当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等以“利”为核心的思想意识。
但在精神生产方式中,由于精神产品必须通过传播而实现价值,其价值实现方式是先有名后有利,而要有好名,则需要心怀大义,即精神产品必须追求社会责任和道义良知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承认和认可,才能真正赚来人心而实现价值。
这样,人的思想观念就必须从“利字当头”升级到“义字当先”了,即必须是社会责任至上,而个人利益服从社会责任,因此,在精神生产方式中,主张利益最大化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义取利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