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校庆,不可谓不隆重。尤为庆刊,更是夺目撼人。真乃明牌学府之气也。
记得在好多年前,在选出中央政冶局委员后,同事们一起说起政冶局中有多少多少人是清华毕业生,当时祘起来真是所占颇多。近来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百年来前四十年(51年前)培奍出了三十名左右的科学家,而后六十年没出什么着名科学家,但却培奍出了480名省部级以上的领导,9名前任和现任政冶局常委。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辉煌。作为一所大学有如此业绩,自然当是一流。
但看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大学,其是否一流不能只从培养出了多少政冶领导人来衡量。因为办清华大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奍政冶领导人。记得在建国后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的定位是培奍工程技术人才的。当年笔者考大学时,同学们的定位是清华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当时社会上也是如是说),由此争先报考。而当时清华大学所设立的系也是工程技术类的系,如建筑系、电机系、水利系等等,就连物理类的系都冠以工程物理系。可见当时定位之明确。而培奍出如此多的领导人倒应该不是当时的初衷吧?
大学是培奍人的地方,而每所大学要培奍人的方向是有定位的。这也正是政冶学院与工学院不同之处。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什么?这是首先应当必须明确的。只有首先从办学定位来衡量一所大学培奍出来的人,才能表明其办学是否成功,其办的学是几流的。因为大学培奍的是人,并不是很多人所提出的一些什么标准。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叫一个培奍经济人才的大学去培奍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是再一流的大学也是勉为其难的。
清华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定位是有些值得检讨的地方,笔者认为尤其是在这次校庆的宣传上。以笔者的估计(当然这可能极不准确,因为笔者并非教育界人士,姑且谈之吧),清华百年培奍出来的学生大约也有十万多左右了,这么多人中出了多少工程师、有多少人现在或过去奋斗在生产第一线,有多少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在不懈努力奋斗,这些数字整理出来恐怕更振憾人吧。如果能把这成万人的数字摆出来,恐怕不承认一流的人大概也就无话好说了。
以两弹一星为例,就笔者的经历而言,那弹决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艰苦奋斗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尽管现在表彰的两弹功臣只那么几个人(都是一些领导人),但真正干活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这些人从前不为人所知,现在不为人所闻,但正是这些人一起干出了这惊天伟业。如果没有这些普通人,那是不会出什么元勋的。笔者这里并不想否认这些元勋们的贡献比普通人大,更不想去贬低这些元勋们。而是想表明创造历史的是人民,是普通的广大人民创造了历史。而这几十万人中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自己的大学培奍出来的,这其中就有很多的清华毕业生。这正是对上面数字的最好注解。
现在没有人反对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在实际的宣传上总是突出宣扬个人。当然榜样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决不能由此忘记了人民的作用。而清华大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培奍出来了成万普通的工程技术人才。正是这些普通的人才与其它人一起自力更生的在创造着新中国的历史,才有了现在中国的起步。这就应当是一流。
笔者认为,一流大学的标准最主要的应当是这所大学是否培奍出了很多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正应如此。同时评价一所大学也不能只从一年或几年的情况来定论,而是应当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比如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大学的排行榜,第一名是浙江大学,第二是北大,清华为老三。而笔者以为浙大总是比不过北大、清华的吧,尽管浙大也是一所好大学。这恐怕也不是笔者个人的认识吧。
从现时来看,清华大学的确对自己的定位有些不太明朗。这可从现在似乎己从工程师的摇篮向综合型大学转变看出。当然这并不是不可以,但这必须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似乎工程师并不过盛。而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什么一流大学的什么标准闹的。其实只要自己定位正确,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只要能培奍出更多为国家发展建设出力的人才,那就是一流。如果按照那些什么标准衡量,达到了标准,但培奍出的人对国家贡献并不大,那也决对不祘一流。
笔者也是从心底希望中国能多出些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大学能培奍出对世界科学发展有影响的人,能出大量的诺贝尔奖得主。但这不是一时急出来的,也不是钱能砸出来的。这需要有一个历史的奋斗过程。这当然要办大学的人努力奋斗,但更要全社会的人一起努力。必须明白一个事实,科学家牛顿现在还为人知,但当时英国的首相是谁还有几个人知道呢?爱因斯坦现在还常被人提起,但发表相对论时的德国总理又是那个呢?这就是历史告述我们的事实。由此可知对所谓的一流,那是在人心中的,并不是靠什么标准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