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其原因并非如国外研究者所言的“中国家庭储蓄过快增长”,中国家庭储蓄占GDP比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20%上下,波动不大。与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相比,并不算高,因为中国人还需要为其退休生活、子女教育、健康突发状况储备资金,而政府的社会保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设起来的。
学者们将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想的太简单了
现在,人们喜欢将储蓄率和消费率混在一起讨论,好像是高储蓄必然导致低消费,或是低储蓄是因为高消费,并有人将中国消费率低的问题,解释为中国的高储蓄率的原因,而将美国的储蓄率低,解释为其高消费原因,而其实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金融不发达的时代,消费率和储蓄率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人们的剩余收入除了进行储蓄,别无选择。消费率与储蓄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消费率低,则储蓄率必然高,消费率高,则储蓄率必然低。
而今天,金融业如此发达,人们的剩余收入,除了储蓄,还可以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是住房等实物资产。上面的理论早就不成立了。中国目前金融业还不够发达,而美国正好相反,属于金融业极度发达。
美国储蓄率低 但民众持有有价证券多
美国人虽然储蓄少,但拥有的证券资产多。在中国股市最牛的2007年,中国的股民人数也才占到中国总人口的7%,而美国股民人数一般维持在美国总人口的50%左右,而且美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持有有价证券。
比如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同时收入1万元,假设两人除了日常开支外都剩余了5000元,而中国人将这5000元存到银行,而美国人用这5000元买了股票,因此这个中国人的储蓄率为50%,而这个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事情就是这样的简单。美国人将自己的剩余收入购买了证券资产,而中国人将这些钱存到了银行,这也就是中国人储蓄率高、美国人储蓄率低的最根本性原因。而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的高储蓄和美国的低储蓄时时,都忽略了这一点。
贫富分化也会导致高储蓄
还有一个中国学者们很少提及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贫富分化也是导致中国储蓄率升高的原因,贫富分化使社会财富向富人集中。如果这些钱财富握在穷人手里,则可以形成消费,而如果掌握在富人手里,那大部分形成储蓄和投机。
2001年到2003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快,但是居民储蓄却大幅增长,关键就是那几年我国贫富分化加剧。而近几年居民储蓄一直比较平稳,也并不是我国的贫富分化没有加深,而是近几年中国资产泡沫化为很多富人提供了投资渠道,原来用于储蓄的钱变成了房子或股票。
储蓄永远是富人占大头,曾经有数据表明,中国20%客户的存款占到了中国存款总量的60%,真正工薪阶层的存款非常少,且以短期存款为主。同样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储蓄率开始上升,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美国人学会了节俭,这种解释也是错误的,而是金融业不景气,美国富人将自己的收入从证券市场暂时转移到了银行,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因此中国储蓄率高是因为中国金融不发达,美国储蓄率低是因为美国金融太发达。
解释完了储蓄率,我们再开消费率的问题,我们首先看消费率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消费率低主要是指我国消费在GDP构成中占比较低,目前中国的投资和消费各占GDP的45%,合起来占到GDP的90%,净出口占到GDP的10%,这是中国GDP在金融危机前的结构比例,金融危机时投资占比会有所增大。
因为净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太小,不会对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撇开净出口不谈,我们看投资和消费,投资和消费是一个跷跷板的两头,如果要想提高消费占比就必须压低投资占比。
在分析投资率的章节中,我们讲到,中国的投资率高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高了中国的投资,如果单看企业投资这一部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大。而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已经修建的非常完善,他们的城市化早已完成,房地产也早已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投资率就非常的低,因而消费率也就显得高了。况且美国的净出口一直是负数,那么消费率就更显得高了。
而我国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高了投资总占比,而我们的净出口又是正值,这样我们的消费率就必然显得很低,因此只要我国的投资率和净出口是正常的,那么我国的消费就是正常的,而不应该太在意消费占比的高低。
统计数据造成中国民众不消费的假象
社会上存在着 “破解消费难题”的提法,那我们就看看这个消费难题能否破解,这个消费难题到底存不存在。
首先住房消费是中国民众最大的消费,而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住房支出不计入消费,而是计入投资,这是导致中国消费低的头号原因。中国不是消费低,而是消费的统计数据低,中国的消费统计数据,根本就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消费水平。
破解消费难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房价越高,中国用于买房的钱就越多,中国的消费数据就越低,如果我国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时能够兼顾到国情,将民众的购房支出也当作消费进行统计,那中国的消费数据就会高出很多,也就不存在消费率低的问题了,中国的消费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个伪命题。
其次中国银行里的储蓄绝大部分是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和民众中富人的储蓄,而非穷人的储蓄,而富人是没有消费倾向的,而穷人有消费欲望却没有钱进行消费,因此有人提出将中国人的储蓄变成消费的说法,是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信贷消费只能透支消费,并不能从总体上提高消费能力,消费能力取决于工作收入,而工作收入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只有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得到改善,居民消费才能真正的旺盛起来。
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意义与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目前这种高投资拉动的经济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甚至有极端的学者曾经预言中国这种高投资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持续到2005年,结果中国的经济不仅走过了2005年,而且走到了2010年,而且越发充满着活力。
笔者认为中国目前这种经济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中国国情,不仅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增长,而且相反,这种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经济增长靠的是产能扩张
现在人们普遍受到“消费驱动增长理论”的误导,实际经济增长最终靠投资。我们要判断这个国家的消费是否抑制了企业的产能扩张,我们只需看一个指标,那就是这个国家的企业有没有投资欲望,而判断一个国家企业的是否存在投资欲望,只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存在企业融资难,如果一个国家还存在融资难的现象,那就永远不要担心经济增长的问题。
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实际来自于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这一理论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什么颠簸不破的真理。而且凯恩斯说的是需求不足,而非消费不足,投资和消费都是需求。
只要存在融资难 就不说产能过剩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不消费,企业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产能过剩,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还是回到上面的观点,企业产能是否过剩,我们只要看企业的贷款需求即可。因为企业的贷款一般都用于投资,而中国企业的贷款需求非常强烈,也就是中国企业的投资欲望非常强烈,而企业的投资欲望很强烈,那就是说明中国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产能过剩。因为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投资。
储蓄是经济增长最宝贵的资源
中国储蓄率为50%,国家规定的存贷比70%来计算,那么可以支撑的贷款规模为GDP的35%,那么中国的储蓄率可以为35%的投资率提供资金,剩下的只能靠自有资金。现在我们的居民储蓄并没有什么增长,而随着按揭购房人群的增加、贷款买车、贷款装修、教育贷款等信贷消费的推进和以信用卡这种小额贷款持有人的增加、老龄社会的到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将变的更低,因此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我国的储蓄率从长期来看必然呈下降趋势。
摘自高连奎《中国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