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的替代途征
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指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的应有汇率的趋于一致,在当下表现于升值)是有本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依托的,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是说,采用低汇价没有一点好处。低汇价的实质是低劳动工资保持,经济起步阶段必须要依靠这种低汇价、低工资以获得产业发展的优势从而挤进国际市场,持续的低汇价、低工资则是使高工资国家实体产业空心化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是以本国国民财富输出作为代价的。
我国已过了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在这种已有的环境条件下,人民币升值与否,利弊是需要认真权衡。
人民币升值之利:
首先,等于变相地整体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有人说,我一不出国,二不购买进口商品,人民币升值与我无关。错,人民币升值与每一个人相关。例如,我国大量进口的原油、钢铁、有色金属,当人民币升值后就能降低进口成本,通过价格传导从而使各种最终消费品的物价降低。当然,当人们出国留学、直接购买进口品时,受惠更直接。
其二、人民币地位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同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货币化。 因为人们总是选择升值中的货币储存,而不会选择贬值中的货币储存。中国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也更脸面些。
其三、在输入性通胀的金融战中减少损失。美国用输入性通胀的手段掠夺我国的财富,不光造成了直接的财富损失,而且,由于我国货币管理者是以控制CPI作为货币调控的目标,CPI上涨,紧缩货币的政策与政策预期,往往造成股市极大恐慌,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正常发展。人民币升值能稍许降低一些输入性通胀的为害。
其四、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的资源战略。当下中国的发展显然已开始受到资源瓶颈的束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要在全世界获取资源,低汇率显然是对已极大的不利。
其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内需的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内需不振,源自劳动者工资水平太低,而直接提高劳动者工资在现有经济结构中又很难做到,那么币值上升是一种间接的扩大内需方法。
人民币升值之弊:
其一、不利于出口企业的产业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低汇率所形成的产品低价,出口企业可获得更多的出口份额。
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阶段上,扩大出口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增长的乘数效应。此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七章第7.53节中,通过对再生产出口模型演进已获得如下结论:在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可获得很大的社会就业量增长、GDP增长;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在继续的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就业增量递减,因出口增量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也会随之减弱。再生产因贸易出超而打破的原有均衡。将在新的较高基础上回归到均衡。”(引自《货币迷局-当信用货币论》第140页)。
这就是说,人民币低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最初始出口导向阶段,较大的出口增长对经济有“增长的乘数效应”,但会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建立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降低。由于低汇率也会造成因国内购买力过低而引起内需不足从而造成总体经济效益上的损失,因此,在特定的阶段上,需要评估因出口而对经济增长的效益,与因劳动者低工资所决定的社会购买力过低而引起的内需不足所引起的经济效益损失,将两者进行量的比较,从而衡量得失。这种量的比较不一定总是正值。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人民币升值就一定会损害经济的增长,它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但是,对于出口企业这个群体来说,影响总是负面的。
其二、我国已有的巨大外汇储备,将发生账面损失,并且账面损失直观化,虽然潜在的损失是必然的。
从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有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经济的增长会有不同的影响;也要注意到其对社会同阶层的不同利益性。从国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国民与社会的福利这个角度来看,升值之利大于不升值。
既然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本质是劳动者工资与发达国家存在反差,那么,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并不是只有人民币升值一途。还可以用直接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如全民医保、全民教育等)、提高劳动者工资的方法,降低人民币币值,以缩小这种反差,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与潜在的汇率相当。
《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六章第四节中的“第三种商品标价方式”,即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后,用提高劳动者工资的方法,以“物价保持不变,货币产生增量供给。整体经济不通胀也不通缩。”(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112页)其实质就是一种以提高工资的手段解决货币升值的方法。我认为,这才是当前阶段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最好的方法,既能一举解决我国经济向内需型的结构转型,又能兼顾到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与保持国际竞争力,外汇储备也不发生账面难看的损失。因为增发货币工资所引起的(货币贬值性的)CPI指数上涨,可以通过技术处理作调整。有利无弊,需要的只是智慧与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