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收购了老牌豪华品牌沃尔沃(Volvo)100%的股权,包括其知识产权。只有十三年历史,一直以生产低价小型车为主的吉利,一举吞并八十三岁,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豪华品牌沃尔沃,在蛇吞象一幕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李书福如何整合好吉利和沃尔沃的资源,以给吉利乃至中国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好处上面。
一、吉利的飞跃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效果不言而喻的。首先这让吉利在甩掉“低端品牌”帽子的努力上一步登天,企业形象发生质的飞跃;另外,沃尔沃已经拥有的技术、营销平台如能被吉利吸收和利用,其生产水平将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会显着增强。而在那之前,吉利至少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第一,在支付了18亿美元现金,并要给沃尔沃注入15亿美元流动资金之后,总资产只有200多亿人民币的吉利资产负债率情况必然恶化,虽然李书福能从金融市场得到相应的融资,但是根本上的改变还要靠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高昂的融资成本给吉利改善自身的流动性留下的时间并不多。
第二,国外文化与国内大相径庭,吉利人要学会按照瑞典人的思路来管理。同时,瑞典汽车工人工会的力量十分强大,这是吉利在国内不曾遇到过的。宝马收购罗孚后与工会关系未处理好而导致亏损,以及近日首钢投资的秘鲁铁矿工人频繁罢工,应当给吉利以警示。此外,欧洲的法律也是吉利的必修课。
第三,沃尔沃的技术和福特已经难以分割,吉利是否能以及多大程度上能从沃尔沃的技术上获益,仍是未知。
第四,沃尔沃仍有可能因为被吉利收购而损害高端品牌的位置,或者因为吉利管理不善而跌入更深的深渊。
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收购外国处于低谷的名牌的案例不少,成功的却不多。TCL收购阿尔卡特,中国平安收购富通等,都遭受了惨痛的失败,而联想收购IBM,也几乎给自己带来灾难,即使目前仍不能算成功。吉利会重蹈他们的覆辙么?
李书福不是笨人,应该能够吸取教训,与财大气粗的国企海外并购相比,民企的算盘更加精细,如果能做好以下几点,还是有很大胜算的。
首先利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来激活沃尔沃——这也是吉利收购底气的最大来源。并购后的沃尔沃到中国设厂已经是必然,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要养活沃尔沃并不困难,这给沃尔沃摆脱亏损的泥沼一线希望。特别的,如果沃尔沃能成功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公务用车中占据一席,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其次,以最快的速度消化沃尔沃的核心技术,提升吉利产品质量。
接着,按照沃尔沃的方式管理沃尔沃,包括尊重北欧文化,处理好劳资关系,吃透欧洲相关法律等,给这个品牌本身自由的发展空间,继续强化这个老牌汽车品牌。
最后,吉利还要谨慎处理好长安与福特此前达成的代工协议,而长安代工着沃尔沃最畅销的S车系。
总的来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吉利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飞跃,但是且莫过早弹冠相庆,李书福要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企的反思
说起国内汽车工业,吉利真的只能算小字辈。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开下一汽的总装线,1958年,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在国家资本的光环下,一汽、二汽、上汽的总资产都把吉利远远抛在身后,但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黄金的时期,几大国有汽车集团造出来的,全都是洋牌子——大众、通用、丰田、本田,不但没有造出响亮的自有品牌,而且连曾经辉煌的红旗、解放,都江河日下,今非昔比。
与此同时,奇瑞、吉利、比亚迪这样一批后发的民企,几乎白手起家,靠着奋力拼搏和聪明才智,成功地站稳了脚跟,在为刚刚跨入汽车消费门槛的家庭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同时,自身也发展壮大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长久以来,官僚主义、大而无当、反应迟缓的国企依仗其垄断地位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攫取着超额利润,而这是建立在与消费者争利和挤占民企生存空间的基础上的。民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艰难成长,并取得今天的成功,作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企,难道不觉得脸热么?
三、希望仍然在民间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任何行为都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换句话说,每样财产,每家公司,每片土地的所有者都是明确的话,他们的所有者自然会为了自己的权益而与试图妨害自己的人和行为做斗争,以及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今天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问题就发生了——管理企业的企业家往往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与股东的目标发生了偏差。股东们希望企业更多地盈利,更严厉地缩减成本,而总经理们更关心自己的年薪,更大的办公室,更好的公务用车,子女亲属的安置,以及旅游、高尔夫等,企业发展可能排在并不那么重要的地位。虽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大化地使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统一,如引入期股,盈利与奖金挂钩的制度,但是始终未能根本予以解决。而这其中,国企是这种偏差的重灾区。
当问及一位求职者是愿意待在国企还是民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想到国企的优厚待遇、稳定和较轻的压力。在中国,国企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往往与政府过从甚密,并且总能从嫌贫爱富的银行得到金融支持,不管企业盈利还是亏损,管理者们总是能拿到丰厚的年薪。国企,成为用老百姓的钱赚老百姓的钱供一部分人花销的神奇产物,他们并没有被合理节制,管理者拿着不属于自己的钱随意投资,做一些在民企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并非十分缺钱的中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仅29亿美元,分红累计却高达119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中石油就向纽约等股市散掉600多亿元人币的真金白银。而建行为了资本结构国际化,以极低的价格向美国银行出售股份(而这样的价格中国老百姓是买不到的),第二年初,美国银行只抛售了一部分建行的股票,即使彼时价格已经下跌了不少,但是美国人还是净赚18.85亿美元,在这之前,瑞士银行刚刚抛售了34亿中行H股,中资银行成为外资银行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取款机。这样的故事,要找还有很多,每一个都是老百姓的伤痛,动辄数十亿的损失,是老百姓血汗结成的财富,如此轻易地拱手相让,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奢华的新年晚宴。
最令人担忧的是,本应该是从事利润低的有公共品性质产品的国企,近年来却频繁进入高利润率的行业,直接与民企争利,导致国进民退。许多国企不务正业,涉足暴利的房地产,最近国家勒令78家国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恰是说明国企咄咄逼人。上千万的大吊灯,恒温的马桶,数万元的豪宴,我们无需指望国企能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既得利益发展的必然,但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还是告诉人们,经济的真正活力仍然在民企,仍然在那些“花着自己的钱”的老板们身上。只有他们才会珍惜手中的资源,只有他们才会花心思了解市场的需求,而普通消费者真正获益的,往往不是来自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石化,而是淘宝、吉利、苏宁。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剧烈变动,能把握时代潮流,引领新格局的,必然是现在还不十分强大的民企,希望国家能给民企以公正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一个出现约翰?洛克菲勒,J?P?摩根这样人物的传奇时代随时都会开始,而开启这个时代的钥匙掌握在政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