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新近发表文章,报道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银发浪潮”,也即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最令人不安的,是中国适龄劳动人群与老龄人群的比例,会从现在的13比1,剧减到2050年的2比1。换言之,中国目前是以平均13个劳动力的经济产出,来承担一个老龄者的生活需求。在40年之后。这会达到平均两个劳动者承担一个老龄者的状况。
即使按照最乐观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这样的比例也无法保证人口的平均生活水准,更不提在剧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如此巨大的老龄人口压力对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负面影响。笔者在一年多前就已经指出:在未来的人口老龄化断层期间,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相对国力,中国无法避免大量接受外来移民的前景。
在人口老化这个题目上,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走在中国之前,而出现若干值得借鉴的现象和教训。
在长期出生率下降导致的人口萎缩趋势下,日本自2007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按照日本厚生省去年年终发布的数据,2008年死亡的日本人为114.3万人,新生儿为109.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数”为负5.1万人,是2007年负18516人的2.75倍。这一减少趋势只会不断加速。
短视的移民政策突变
日本政府其实早就预料到这一问题,而在1990年启动了应解的移民计划。由于日本文化的强烈排外传统,以至在日本出生居住已达四代以上的韩国侨民仍然被普遍看成“非我族类”,日本的移民计划主要着眼于19、20世纪之交移民到南美洲的大量日本侨民后代,先后接纳了近37万此类移民。
这一移民计划首先显示:即便在日本现代工业的高生产率和高度自动化环境下,维持足够的劳工人口仍然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近廿年来引进的大量日裔移民后代,填补了工业劳动力的短缺,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在许多本地人眼中,“海归”的日裔移民后代在血缘尤其文化上受到拉美人口的“污染”,不再是纯种的“大和子孙”,因而被视作“别类”,遭到各种歧视,以至暴力凶杀。
这样的文化偏见,不仅使得日裔后代难以融入日本社会,更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下,催生了短视的移民政策突变:在日本失业率空前高涨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用金钱贿赂,重新打发南美移民离境。
根据《纽约时报》最近报道,这一新政策的制定者、自民党籍的前厚生省大臣川崎二郎还在这一“软性驱逐出境”规章中,加上了离境南美移民永远不许再回日本工作的苛刻条件。即使不说这些背井离乡十多年的日裔移民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如何回到南美社会重新立脚,东京这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势利政策对海外“大和子孙”民族认同的巨大伤害,自不待言。对扭转日本人口萎缩加速的长远趋势,更是极为短视的决策。
中国应积极吸引外来移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银发浪潮”,北京应该未雨绸缪,提前策划未来必要的引进移民政策。
其实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严重人口性别失衡,中国已经在从越南和朝鲜输入大批“新娘”,经济发展机遇吸引世界各地人士长期居留中国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以笔者之见,中国未来输入移民,并不限于全球华裔(Chinese diaspora),东南亚将会是另一个主要移民来源,这是日本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优势。
但是日本近年的移民沧桑,也是值得认真汲取的长期政策与短期利益矛盾的重要教训。在短短一两年中,中国也从珠江三角洲出现劳动力短缺,变化到两千多万民工失业。经济周期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在全球化时代更加明显。
说到底,中国老龄化的人口断层是个无法回避的前景,而历史上的汉唐盛世和现代美国都表明,一个崛起世界的强国,也是一个容纳吸收大量外来移民的自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