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尔街的贪婪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如强寒流肆虐全球。这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国际货币的本质属性及公平实行的条件是什么?本文在原有成果⑴的基础上,从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与商品总体的关系入手,掀开其客观性质头上的面纱。并进一步引申、扩展,为改革现有先天缺陷和严重弊端的国际货币体系,清除黄金与美元拜物教的迷雾,在理论和思想上提供科学助推剂。
一、视而不见:国际价值尺度,一直存在着。
作为商品的代表,在金本位时代,金或银代表着包括它们自身在内的全部商品;在金本位之后的纸币时代,货币作为经济运行的工具,则是社会法定的、站在商品圈外的商品代表。
在下提出的总体国际价值尺度,原是针对李嘉图比较利益评价方法——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2模式的缺陷而来,以各国都可生产的m种单位商品作为价值尺度,以此作为比较的基数,将某单位商品作为分子,以它们内在的价值量,或外在的以黄金、纸币表示的单位价格作为“通约”⑵的计量工具均可,求得的该商品在各国的相对价值,可直接比较。从而将2×2模式扩展为m×n相对利益模式。各国各种商品相对价值之差异,可从一览表上一目了然。长期实践形成的互利的国际贸易格局,也由此全面、客观地展现出来。
总体国际价值尺度,也可由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引申而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以 2盎司金为等价物⑶,用等式表现的一系列相对价值,分别是20码麻布、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0.5吨铁、x量商品A。这里将金在内的8种单位商品,用金表示的相对价值,或相应的纸币价格为工具合计起来,即是m种单位商品的总体价值尺度。用金表示,则总体价值尺度为2×8=16盎司金;用与金相对应的纸币表示,每盎司金相对应的某国纸币m元,则总体价值尺度为16m元。
用这个总体作为价值尺度,将马克思的等式表现的相对价值,变成用分数表现的相对价值,其实质意义没有改变,但其功能丰富了。
一是可以表现和比较各国各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及其结构⑷,并可延续到现代纸币体系。这同时表明,金本位时代,黄金作为价值尺度,只是一个小尺度。同时在各国存在着的,还有总体商品这个大尺度。其意义的重要性在于,金本位时代及之后,客观的国际价值尺度,一直存在着。
二是清晰地表现出,以总体作为价值尺度,黄金的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用上例表示,黄金的相对价值为1/8。资料表明,英国“在17l7年商品市场上1盎斯黄金的购买力和在1914年商品批发市场上的购买力大约相当。此外商品价格一直围绕着稳定的黄金价格上下波动,那段时间内商品价格变化的平均数近似于零”。而美国从1834年至1914年“商品价格水平的总体形状与英国相同。”⑸这同时表明,金本位时代,黄金能够作为价值尺度,不仅在于它的自然的理化属性,根本在于它的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这是由金矿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如果某国可以象生产铜或铁一样地生产黄金,它就不会曾经那么荣耀地担任世界货币。
三是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时空不变性。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使用价值量和它内在的价值量按同等劳动强度计算在各国相同,不必多说。总体中的一部分商品,如粮食,肉类等,在动态上改变的只是加工方式,实际内容变化不大。而其它老产品,则随时代发展逐步淘汰,新产品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从动态上,可将总体这个“一包”或“一篮子”中的商品,定期更换。更换前后在具体操作中搞一个换算系数,使更换前后尺子的变化,通过换算仍然可比。在具体操作中,可从m种单位商品中抽取一部分,组成“小篮子”作为价值尺度, “小篮子”与“大篮子”之比,其相对价值在各国相等,可叫作代表品本位制,它可以说是总体国际价值尺度的代表。
联合国的国际经济比较方法,其缺陷的要害,是价值尺度在各国不统一⑹,但其方法发展、改进中的闪光点,以及几百种代表规格品的选择与更换方法,均可借鉴、参考。
四是最重要的、根本的,即总体价值尺度的保值性。在金本位时代,总体这个大尺度与黄金这个小尺度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比值的时空不变。黄金作为实物货币,除价值尺度、交换媒介等职能,在其行使贮藏职能时,就是它的拥有者所保有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不变。因而可以简称为“量值统一”的价值尺度。
对于国际价值尺度的计量单位,可以参考其它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里常用的方式,从方便计算和科学表述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规定计量单位。如在1方水=1吨的等式中,不仅规定了量(容积与重量)的计量单位,也有品质的规定:物质内容是水。在1篮子商品=1国际元的等式中,其物质内容是m种单位商品。为了方便,也可用100、1000或其它数字表示“一篮子”商品的价值。这样,既象马克思用等式抽象掉了等号两边两种商品的劳动量,同时也抽象掉了各国纸币的币值差异。
金本位时代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 对“一定重量的贵金属,如一盎斯金,由官方分成若干等分”⑺形成的。 纸币以实物为基础,以社会的法律规章作为保障,在金本位时代实施顺畅,在其后的纸币时代,本应顺利延续,简单地将其实物基础由黄金改为“一篮子”商品,将小尺度换成大尺度即可。
遗憾的是,一直存在着的总体国际价值尺度,到现在才“千呼万唤”才清晰可见。这也并不奇怪,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⑻
事实上,对于价值尺度的研究,经典前辈们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的。马克思不仅其着作中提到了国际价值一词,并在论述中明确了用劳动强度表示的劳动量和产品量、价值量、货币量的正比关系。在马克思的六册着作写作计划里,准备用最后两册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遗憾的是,马克思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完成他的研究计划。
在李嘉图之前,斯密已提出过“不变价值尺度”问题。马克思说他把“作为内在尺度同时又构成价值实体的那个价值尺度,同货币称为价值尺度那种意义上的价值尺度混淆起来。由此就试图找到一个价值不变的商品作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尺度.把它当作衡量其他商品的不变尺度——这是一个化圆为方问题,……这种混淆现象在李嘉图的着作中,有些地方也可以碰到。”⑼
李嘉图针对“不变的价值尺度”的意义与作用,说到:“当商品的相对价值变动时,最好是能有—种方法可以确定究竞是哪种商品的实际价值上涨,哪种商品的实际价值下跌。这一点只有把它们依次和一种不变的标准价值尺度相比才能办到”。“如果我可以假定有—种十分接近于不变标准的标准,其便利就在于当我说明他物价值的变动时,不必总是要考虑用以估计价格和价值的媒介本身可能发生的变动”⑽。
由于斯密、李嘉图对绝对价值、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等的区别不清楚、不—贯,使其研究收到了局限。
马克思之后较长时期,关于国际价值理论与尺度问题的研究,进展不大。上世纪后期,一些学者仅在基础理论上注意到,对于同量商品,各国的劳动时间不同,应当加以折算,但未取得实质进展。关于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将在下面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