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的学校中,有不少韩国同学。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在三星的不同企业中工作。我初次了解到这种情况时十分惊讶,因为三星企业实在太多太广,而且待遇很好,出国工作、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三星便代表韩国经济。相比之下,出国学习商科的日本人很少。听说,日本人更加重视在日本本土接受商业教育,这看来是真的。不过,中国还远没有到达日本知识发展的水平。中国人更需要大量走出去,带回来。
在一定程度上,日本和韩国有些相像,国家和企业很难完全分开。但是,指导企业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并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具有商业投资知识,受过训练且有企业实战工作经验的公司高层集团。在这些“国家企业”对外对内的投资发展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从融资、政策等方面得到国家支持。这样的企业具有很强的东方特色,并不是独立单打独斗,而像是一个蛛网结成的集团,在和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取胜要容易的多。
我推荐阅读《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这本书。这本书,根本上讲的是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经济战略发展到当前成果如何,以及这种战略在中国是如何实施的。作者写的比较详细认真,我只能稍作总结并做出个人评价,想了解的人还是应该自己读书为上。
必须提醒,这本书有一些民族主义倾向。其内容不一定全对,数据也不算多,也没有三井下属企业财报的分析。但是作者确实是有自己想法,认真花时间查大量资料写的书。
比如,三井属下在中国投资的一个企业与中国本土私企竞争,你觉得谁会赢?三井能从资金,信息,技术等不同方面为自己的下属企业提供支持,为其寻求自己集团内部的其他合作伙伴,还有高人一等的政府公关手段。这样一来,中国私企基本上无法与之竞争。久而久之,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或许就改姓日本了。
就算是中国政府支持的企业,在与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竞争过程中,也处于下风。作者举了上海宝钢和中航油的例子,并且认为上广电就是下一个失败者。宝钢属于“汉奸”类型,中航油属于冤大头类型,吃亏的根本原因是信息和相关知识不足,没有看清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根本区别,将所有与外国企业打交道的过程都当成合作。其实,就算你花钱请了咨询公司,你怎么知道这个公司没有同时给你的竞争对手咨询?或许你不知道,给这个公司投资的背后老板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合作,一定要看清对手,慎选对象。比如三井等日本企业,其合作对象大都是自己的子公司或是有控股的公司。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
国企改革,逼着国企单打独斗,落后的国有企业从此断血,丧失赶上发展的机会甚至破产。发展过程中,大批中国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国企业集团控制,中国甚至成为一些外国大企业彼此竞争的目标市场。个人觉得,中国企业不能老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现在,是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时候了,但是领导者应该是商人,不是政府领导。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日本在“装穷”,因为从GNP而非GDP角度看来,日本经济增长迅速。日本国内生产已经饱和,但是它的海外投资收入丰盛。对于成熟经济,GDP或许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GNP更能说明问题。就算美国经济真的不行了,接班的也不可能是中国,日本早已默不作声,把网结好了。
日本的企业如果切掉彼此间联系而孤立看待,将无法继续经营。中国的国企现在已经彼此之间没有很多联系,没有规模效应和优越的信息交流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企业得到的信息随时可能比中国企业,不论国企私企,灵通的多。其次,信息很重要,分析信息的人更重要。日本企业中能从信息中掘金的人大大多于中国企业。
作者批评美国企业经营的部分模式,认为中国受美国影响太大。但是有必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美国企业经营模式都是一样的。美国什么样的企业家都有,不乏脚踏实地扎实发展的。
上市不是目的,只是企业扩大经营,吸收资金的一种手段。只有部分被风险、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才将上市当成一个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套现离开企业。这种以上市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方式才是作者所批评的金融玩家手段。当前,美国许多企业债台高筑并寻求破产保护,前几年盛行的私募LBO也是原因之一。三井这样的公司,或为不吸引他人注意,或为内部公司得到更专注更好的发展,甚至拆分企业,以小为美。
中国的公司必须上市吗?如果需要资金可以且应该考虑,如果资金充足且可能导致丧失控制权,则完全没有必要。一些地方政府强迫“鼓励”私企或集体企业上市,这可能是很愚蠢的。最重要的是,知道公司为什么要上市,而不是头脑发热,以为上市就是好东西,上市公司越多,一个城市就越牛,给领导争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公司上市,不可避免要吸引眼球,这样一来对原本的发展战略可能有很大影响,以前的成功条件可能丧失,要重新寻找发展道路。一些美国企业刻意不上市,保持了自己的经营模式,其实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中国有自己的战略吗?老百姓和普通企业经营者不需要知道,但是高层决策者必须知道自己有没有,行不行。否则,中国可能永远在经济金字塔中处于底层。
作者: 薇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