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美国的选择
2019-05-07
面对“一带一路”, 美国有三种选择,一是选择遏制,但是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加入,所以要想遏制“一带一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二是选择闭关自守,但这无异于选择自我孤立,自我边缘化;三是融入,但前提是美国必须放弃冷战与霸权思维,顺应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对此美国显然不愿,也没有准备好。
从历史上看,世界体系的中心一直是变化的,比如在公元前2000年,叙利亚与巴勒斯坦曾经位于世界文明和人类活动的中心。但是,在2000年后,它们却处于世界权力中心之外的遥远东方。在公元1世纪,世界权力中心在地中海。公元1500年后,又转移到了西欧,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西欧是世界财富,文化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虽然世界文明中心和权力中心的转移相对缓慢,但是交通线路的转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位置的重要性。随着通往印度的航海路线的开通,之前的经近东,地中海和中欧的路线被取代了,再加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西洋从此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中心,威尼斯将世界贸易皇后的地位让给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从历史上看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处于东方贸易体系的核心位置。但是在近代世界体系中,由于中国选择闭关自守的政策,中国落入体系的半边缘和边缘位置。与之相对,日本选择脱亚入欧的开放与融入政策,所以挤进了世界体系的核心圈。
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更是大英帝国的世纪,以产业效率为中心,英国创造了一个贸易的而非领土的帝国,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了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一半多在海外。尽管对外投资从短期和对资本来讲比国内投资盈利更高,但长期来看对英国和世界经济结构都是一种深远的变化。美国的崛起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和技术的转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走向由盛而衰的轨迹,美国之所以走向失落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对外投资的加速与国内产业的转移。最初是转移到日本,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但是,制造业的转移导致美国产业的空洞化,失业率的剧增。美国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美国的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而这一结果又导致美国贸易赤字急剧上升。
与美国相比,中国崛起无疑得益于20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和技术的大转移。一方面,中国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融入世界经济秩序,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由此在不经意间顺势而起。另一方面是中国不仅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而且顺势而为,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其标志就是“一带一路”。英国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曾经讲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将地球翻转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包含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内的陆半球,更重要的是,不列颠大致处于该半球最显眼的地方。”与此对比,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中国不仅是过去30年里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并且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主要引领者。
显而易见,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体系的新一轮经济和政治变化中间,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不稳定的和不确定的,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在从一种历史体系到另一种体系的转变时刻,人类会有更广阔的天地。而面对这种转变,有三种选择,三种选择决定三种不同的命运。一是选择融入以求发展,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选择“脱亚入欧”,还有二战后大英帝国甘愿委于美国以保自己的体面。还有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体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二是选择闭关自守,如晚清中国,但是结果是落后挨打。三是选择遏制,如目前美国的选择。但是,从历史上看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对此美国地缘政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曾经分析到:“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很可能造成一个国家命运的终结,而且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除非文明的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圈再回到美国,比如中国就等了100多年。那么,美国会是一个例外吗?
|
草根简介
|
|
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现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在加拿大海外集团工作。联系邮箱:1349020677@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