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泛理解“一国两制”、“礼”解“一中‘避’各表”
2019-01-23
——兼议“一国两制”两阶段及两岸协商两途径
一、宽泛解读“一国两制”,依两岸当前法规,事实上两岸从来就是“一国”,并以互未认的“两制”在实际运行;而两岸的最大祸患是:现执政的民进党欲“独”,妄图使“一国”变“两国”
近来,因习主席关于“探讨‘两制’台湾方案”的倡议而“慌神乱阵脚”的民进党,将“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想在台湾挑唆民意反弹、搅起逆流;而国民党由于种种原因,未认同“一国两制”。这使得两岸特别是台湾的相关情势有所变化。人们不能不再细揣摩“一国两制”,并思考应该可以宽泛的理解“一国两制”。
凭实而论,依两岸法规,台海过去、现在都是“一国”。只是,过去两岸曾是“誓不两立”的“两制”,即:“誓不两立”的“一国两制”;自九二共识以来,在两岸之间、国共之间,在这个“一国”之内,已经是“势”不便“互认”,实际上在互不否认的各行其“制”——双方是不便互认的“一国”中的“两制”。而现在大陆提出的探讨“两制”的台湾方案,是要两岸共商怎样经由法理协议,达成和平、发展、互认的“一国两制”。这样的“一国两制”,是应该被“污名化”、被排斥的吗?
也就是说,现在,如果宽泛的解读“一国两制”,依两岸当前法规现实,事实上两岸从来就是“一国”而互未认的实际在“两制”运行。即便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执政,它也不能、不敢于改变这个法理现实。
只是,台海两岸的最大祸患在于:现执政的民进党欲“独”,妄图使“一国”变“两国”。因此,问题不在“一国两制”,而在“台独”有“两国”的妄图。不过,民进党想“独”,却不敢、不能“独”,是明知“台独”“做不到”,实际上却要借“独”获其利。
实际上,民进党将“九二共识”等同“一国两制”,将两者都定义为是大陆要“消灭台湾”,这是一箭双雕,既要污名化“一国两制”且欲连带“黑”已经为台湾民众所较多认同的“九二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台湾的人们,恐怕本不该对“一国两制”过于敏感。更不应中民进党“独”计,“污名”和连“黑”“九二共识”
。
在台湾的非独、反独的人们,应该认清民进党此中之叵测用心,而重新认识、认知“一国两制”。
二、“一国 两制”两阶段和两岸民主协商两途径
从两岸法规看,当前两岸的法理现实,正是一种“一国两制”。只是此“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前的状态。台海两岸目前还是“一国”但依法还属“势不两立”的“两制”。台湾现在虽然依法是两岸“一国”,但现执政的民进党欲“独”,妄图使“一国”变“两国”,而非“一国两制”,这也是民进党要反对“一国两制”的实质所在。
从此看来,就“一国两制”的发展而言,只要两岸认同“一中”、一国,台海的现实就是一国而两岸实际“分治”;现在两岸若认同“一中”、反“独”,并正式结束内战状态,即为双方认同“一国”、“两岸互不否认的暂时分治”,而获得双方确认的此状态,可以说就是“一国两制”的初级阶段。而高级阶段,则是双方管理机构经协商一致对同属一国的管理,有更多的一致性和分工。
习主席最新对台政策讲话,呼吁两岸开展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是十分现实和可行的。人们应该知道,处理香港回归问题时,《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签署后,由内地和香港委员组成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翌年7月正式成立。如今,提出推举代表性人士,共商两岸制度性安排,实际上属有先例可循。
两岸的民主协商方式,实际上确有两途径可为。以管理机构或双方有相当代表性的政党、团体来协商,应该都是可以并有其民主性、代表性的。管理机构的代表性有行政授权依据;但由双方有相当代表性的政党团体等方来协商,并非没有参与协商建言的权力、没有合理性、合法性——因为有相当代表性的团体、政党等方,其就有相当的代表性,而合法性正来源于代表性,“有否授权”也来源于有否“代表性”,有相当代表性,即是有相当民意的支持与“授权”。
三、“九二共识”与其说有“一中各表”,不如说是双方依法认同“一中”,在和平发展合作意愿下而顾及各自情面、礼节性的“一中‘避’各表”
这里还想说到“九二共识”,这次习近平讲话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是因为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各自向对方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如果认真研析相关原文,可以看到当时海协会的表述内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含义”。台湾海基会的表述内容则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从这两个表述可以发见,大陆方面是希望通过模糊“一个中国”涵义的方式来暂时回避双方争议,以便不影响两岸谈判的推进,故主张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对“一个中国”涵义有“不同认知”,但不主张进一步说出分歧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一定要说“九二一中”的“表”,那事实是国共双方在此后的实际当面交往中,都共识“一中”而回避“各表”,因此与其说有“一中各表”,不如说是双方依法认同“一中”,在和平发展合作意愿下而顾及各自情面、礼节性的“一中‘避’各表”,才最贴近历史事实。
君可见,从2005年“胡连会”后的国共互动看,尽管国民党在岛内不时声称其坚持“一中各表”,但在国共两党面对面的场合,从来不讲“一中各表”,这是国共两党在多年互动中形成的“默契”和惯例。譬如,2012年3月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北京时提出“一国两区”论述,只提“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后来面对记者提问以及返回岛内以后,又重新讲“一中各表”。再如,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晤”时,双方只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后来在各自召开记者会时,马英九才提及“一中各表”。
因此,两岸的和平互动,还是以“九二共识”为“度”,依循国共两党在多年互动中形成的“默契”和惯例,双方继续依法认同“一中”,在和平发展合作意愿下而顾及各自情面、礼节性的“一中‘避’各表”为宜。
|
草根简介
|
|
陶文庆,笔名文磬。江苏紫金标准草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财经大学退休教师、管理干部。早年参军,转业后曾历任南京物资学校副校长十年,在南京财经大学中专部、总务处、校产处先后主持工作十年,并曾兼任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爱好业余研思,发有数百篇台海时评、时政评议、社会管理、学术探讨等文,为境内外网、刊登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