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纯电动汽车的最佳突破口
2019-01-18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在产业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还不成熟,市场发展潜力尚未真正释放。其中,纯电动汽车的前行征途依然是一路坎坷和充满艰辛,如果不能出现新的飞跃,就可能会遭受后来者——氢能汽车的无情碾压,更会错失攻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良机。
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瓶颈
纯电动汽车之所以不能快步前行,主要原因就是发展瓶颈多,产业振兴的突破口仍未凸显,科学可行的破解方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一是高成本。
纯电动汽车售价高。其中动力电池约占一半,加上使用寿命短、维护保养开销大。与燃油车相比,纯电动汽车运行成本至今仍毫无优势可言。
二是实用性差。
动力电池续航能力差、衰减率高、充电时间长,目前在各城市都遭遇充电桩安装难度大、充电资源不足以及使用率低等困境。若是出城跑长途,充电设施就更是处处空白,纯电动车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安全系数低。
安全是纯电动汽车振兴腾飞的生命线。现有的技术条件无法阻止安全与充电、续航里程的分庭对抗,动力电池的不稳定性和高安全风险,更已成为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新软肋。若一味追求快充和高能量密度,就无法扑灭自燃、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张狂气焰。
四是难以实现零污染。
纯电动汽车使用的电能多是由化石能源转化而成,而煤炭等化石能源至今仍是致污造污的罪魁祸首。
动力电池含有的毒性金属和电解液,若不进行科学管控,更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逆转的毁灭性破坏。
二、探寻新的发展突破口
动力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之魂,其容量、能量、输出效率、使用寿命等指标的先进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将决定其未来的技术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发展前景。
不过,很多技术性能指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科技攻关打磨,才能稳步提高和成长定型。试图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纯电动汽车产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快速转变,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在当前,我们必须围绕着破解纯电动汽车售价高、充电难、充电时间长、不能跑长途等主题,改变现有“车电合一”模式,完成“车电分离”升级转型,来寻找提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佳突破口。
“车电分离”模式亮点纷呈:
一是车价亲民。
由于使用不便和缺乏竞争优势,从而严重影响销路,导致纯电动汽车无法批量生产和价格高企。
若能实现“车电分离”,两者的价值也将同时实现分离。动力电池以租赁替代购买,既能使车主少开支五成购车费,还将砥砺二手纯电动汽车保值率由弱变强、由低变高。
一旦纯电动汽车价格优势凸显,就必定会使销路直线上升,进而将强烈刺激车和动力电池的批量化生产,促进两者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动力电池以换代充,有助于在夜间统一实现使用低谷电的充电新流程,既可高效利用电能资源、熨平电网峰谷曲线,更能使广大消费者分享到廉价电的真情回馈。
二能带来方便、安全和环保。
换电模式的崛起、换电站的建立、机械手的高效快速换电,将使纯电动车充电难、充电时间长、长途运输无处充电等棘手问题一风吹。
动力电池的日常经营由专业的电池租赁企业负责。而专业化充电、维护、保养、回收和再利用,不仅能确保动力电池的完好率以及大大提高其使用寿命,更可有效防控各类充电安全事故以及动力电池的二次污染。
三、“车电分离”任重道远
实施“车电分离”模式,任重道远。尽管已有多国试水,但至今仍无成功先例,率先品尝“换电”螃蟹苦涩味的企业,无一不是铩羽而归、血本无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换电”变革中所暴露的问题和教训,积极寻找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案。
一是投入高。
纯电动汽车多年来一直是按照“车电合一”思路设计的,若要实施“车电分离”变革,不仅是创新研发成本巨大,建立能满足纯电动汽车运行需求的充电站和换电站,更需要数千亿真金白银的投入,同时还要承受高失败率的经营风险重压。上述前期风险投入,将远远超出企业的承受力。
二是技术难点多。
纯电动汽车“换电”流程要比手机更换电池艰难1万倍。其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均面临着很多技术难点的挡道,再加上不同制造模式的添堵和掣肘,到目前为止,换电技术方案依然稚嫩和拖沓。
三是利益冲突协调难度大。
汽车产业利益链已经形成。“车电分离”的兴起和“车电合一”的衰败,必然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一些原本是仓廪丰实的企业可能会面临颗粒无收的新绝境。由此所引发的利益分割冲突,将成为“车电分离”变革的新阻力。
此外,在土地、资金、电能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都需要重新谋划或另起炉灶。上述工作,若是由势单力薄的企业来运作,势必会比登天还要难。只有政府协调,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市场才会有强大的前行动力,国产电动汽车腾飞之梦才能早日转化为现实。
|
草根简介
|
|
高级经济师。1969年上山下乡。 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起先后在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所属325地质队、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地质测绘技术院、327地质队从事水文地质、党政、行政、企业管理等工作。80年代和90年代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论文。一些文章曾被新华文摘等文摘刊物转载。近年来热衷于在工余之后研究城镇化和城市住行等经济发展问题。联系方式:yyjahytjs@163.com <mailto:yyjahytjs@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