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的科学基础
2019-01-12
一、物质守恒定律(The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tter)
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先生,在他的《经济学原理》的书中早就有了如下论断:“人是不能创造物质的,他只能在智力层面产生想法。当他说生产物质事物时,实际上是说他在制造效用。或者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换来了对物质形式的改变或重组以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在物理世界中,调整物质形态使得它更有用而已,就如他将原木制成了桌子;或者使它在自然的作用下变得更有用,正如他将一粒种子播入土中,自然力会将其催生成一个生命。”(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马歇尔的观点,即是自然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即“物质守恒定律”在经济学理论中的表述。
因此,对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有如下大等式成立:经济系统从自然中摄取的物质总量 =存储在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总量 +经济系统向自然排出的物质总量。
二、能量守恒定律(The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在马歇尔的上一段论述中,他提及到了“生产”、“制造”、“努力”、“牺牲”、“改变”、“重组”、“调整”、“制成”、“变得”、“播入”以及自然力的“催生”等动词,说明:经济是在某个框架下人类的“活动”。大家都知道,只要有“动”的存在,就必有“能量”的参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就成了一条铁律。效仿马歇尔的说法,我们可以说:人是不能创造能量的,他只能在智力层面产生想法,借助外来能量,用以完成对物理世界中物质形态的调整使得它更有用。
因此,对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有如下大等式成立:经济系统从自然中摄取的能量总和 =存储在经济系统中的能量总和 +经济系统向自然耗散掉的能量总和。
三、耗散结构理论(TheTheory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宏观体系无外界作用的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的熵增原理(就像石头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滚一样)。但如果一个开放系统能够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汲取并积累能量,那么该系统的有序度就有可能会增高,即产生所谓负熵现象(就好比是风口上的猪,也能被吹抬起来一样)。
伊里亚·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于50年前的1969年,在国际“理论物理与生物学会议”上,发表研究报告《结构、耗散和生命》,正式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是普利高津在研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有序系统自身如何演化时,提出的新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自我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下自我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下,热力学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化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系统怎样从混沌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结构组织演化过程和规律,并且力图描述系统在变化零界点附近相变的条件和行为,故也称之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所谓自组织,因为在这样的系统中,并无谁来发号施令、进行综合全局的统筹协调,但它们却自我协调、自我组织,形成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序系统。
普利高津耗散构造实际可以用来了解宇宙演化、生物退化、经济社会乃至我们人类自身。生命是高度的有序。我们把相对有序的东西称为负熵,反之称为正熵。那么,在一个熵增的宇宙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现代物理学显示,局部的有序是可能的,但必须以其他地方的更大无序为代价。人生存,就要有食物/能量的不断供应,就要以动植物的死亡(熵增)为代价。万物生长靠太阳。动植物的有序又是以太阳核反应的衰竭(熵增)或其他形式的熵增为代价的。任何动植物如果被关在完全封闭的铅盒子里,无法以其他地方的熵增为代价来维持自己的负熵,那么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熵增的法则将会最终破坏掉生命的有序。正常生物体就是一个非线性机制的、开放的,能够自我形成和自我保持的高级耗散结构。
由此可见,生物、人类及社会都是远离平衡态并且与周围环境存在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它们共同的结构特性都是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一次维持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对生物体来说,平衡就意味着死亡,只有远离平衡,才能保持有序化的生命。通俗地讲,平衡结构是“死”的有序化结构,而耗散结构却是“活”的有序化结构,两者的有序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一个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证明其不可能发生质的突变从无序走向有序,也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新的更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
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人类“自我组织”起来,借助来自自然的能量(果实、谷物、动物、煤炭、石油、风能、水流、树枝、干草,总而言之,是来自太阳的能量),从自然界获取“自然物”(水气石土、树木花草、飞虫走兽、各种矿藏等),改变它们的形态(成了房舍棚帐、锅碗瓢盆、桌椅床凳、鞋帽衣裤、车骑舰船、刀枪棍棒、锄耙锹勺、锤凿钳钎、等等等等),以使得它们在某方面的功效更加有利于“人”——-这个归根到底也是“自然之子”的生存和繁衍。伴随着人类知识迭代的不断扩展、更新、突变,经济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不断地增大,其本身的有序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系统结构的势能也就越涨越高了。
如果与外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止了,首先,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将会全部消亡;其次,房舍棚帐最终会坍塌,锅碗瓢盆、锄耙锹勺、锤凿钳钎最终会锈蚀,桌椅床凳最终会腐朽,鞋帽衣裤最终会崩裂,车骑舰船最终会失灵,刀枪棍棒最终会风化,一切归于“热寂”。
由此可见,经济系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
|
草根简介
|
|
陈亚君,男,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某信息化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后,便参与了该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项目,并从此对经济学感上了兴趣。尽管后来跳槽到外资企业工作,作为职业经理人从事过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但对经济学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期间一有空闲就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如马克思的英文版《资本论》、斯密的英文版《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等,最近几年还在网上通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博客,也就是其后出版的《经济学解释》的前身。2013年冬季的一个周末,阳光下冥思的我,突然顿悟出了一个道理:“价值即能量”在其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经济学能量观》的英文初稿,其后又将其翻译回中文,并将英文版和中文版并列在一起,合成一书,历经五年的琢磨,此书已成,愿与有缘人分享。QQ:12907306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