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的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2018-12-21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举债”的实例。
在古代,家里没米下锅了,跑去亲戚朋友家,借来大米数斗,用以续命。等到田里收成上来了,再将以前的亏空还掉;烧锅做饭时,发现家里柴草用完了,只好跑去邻家,捧得一捆柴草回来,待过几天去山中打柴,再将柴草还给邻家;家里要造房子,积蓄不够,向三五富家借得钱来,转而买回砖瓦木材,聘请木匠瓦工进场,一月之后,新房告成。三年之后,靠着风调雨顺的光景,田里收成颇丰,以谷抵债,连本带利还清了所有债务。
再来看一个现代版的例子。你决定在城里开个洗车店,而你却身无分文。你只好跑去洗车设备的制造厂,用你的诚心说服老板,赊账租给你一套洗车设备,条件是五年之内还清设备货款及租金。当然,你也可以找银行贷款,然后用贷款购买这套洗车设备,五年后还本付息。
在以上几个“举债”的例子中,都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债”要举成功,就必须有“余”的存在。家里没米,你必须跑到有“余”米的人家去借;灶下没柴,你必须从有“余”柴的邻家去抱;造房缺钱,你也必须向能提供得出“余”钱的富家告借;赊来的洗车设备,是因为该设备制造商有剩“余”的设备可租赁;即便是银行贷款,那银行也必须有“余”钱可贷才行。
再者,我们举债的目的是要借来我们所需要的“物”,而不是“钱”本身。我在这里特地举了几个古代事例的目的,就是要试图跳过“钱”这一令人迷惑的媒介,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举债”的实质。即便最后两个例子我们谈到了“钱”,而借来的“钱”也是立即被转换成了实“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将借来的“钱”,一直捂在自个儿的兜里,等过了个几年之后,再将钱还给人家。
总而言之,“余物”是“举债”的前提和目的。从逻辑上来讲,“余物”是人们过去生产劳动成果尚未被消费的结余。因此,我们可以说,“举债”的标的是从“过去”来的。从宏观层面来理解,“举债”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局部“腾挪”“调剂”的经济现象。假设这个社会不存在任何的“余物”,那么,家中无米下锅的就会被饿死;灶下无柴的就只能茹毛饮血;造新房也就只能等到攒够了“余”钱再说。
最近有一股思潮,对新生代消费者影响极大,即所谓的“借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本来,在当代这个生产能力“过剩”的社会,利用这样一句浪漫的口号来鼓动一些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人提前消费,也不失是一个“一时之策”。但有一些无智的经济学者,却乘机大加发挥,甚至提出了“印钱消费”的观点,好像“钱”印出来了就等于是从“将来”借来了财富可供消费似的。更有甚者,居然有人声称“国债不为债”,怎不令人啼笑皆非!
“明天”的钱(财富),你“今天”是借不来的,借来的只能是别人“过去”创造的财富!“债”者,“人”之“责”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草根简介
|
|
陈亚君,男,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某信息化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某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作后,便参与了该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项目,并从此对经济学感上了兴趣。尽管后来跳槽到外资企业工作,作为职业经理人从事过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但对经济学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期间一有空闲就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如马克思的英文版《资本论》、斯密的英文版《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等,最近几年还在网上通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博客,也就是其后出版的《经济学解释》的前身。2013年冬季的一个周末,阳光下冥思的我,突然顿悟出了一个道理:“价值即能量”在其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经济学能量观》的英文初稿,其后又将其翻译回中文,并将英文版和中文版并列在一起,合成一书,历经五年的琢磨,此书已成,愿与有缘人分享。QQ:12907306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