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多了,最大的坏处自己不会造了,遏制了自己的制造能力。“自力更生”是眼前差一点,开始解决有无问题,造出来的是东西会比买来的差,以后前途无量。
看看我们汽车业,全球找合作伙伴合资、什么高级车都买得来,结果国家花了大本钱的老资格三大汽车制造商(一汽二汽上汽)合资搞得红红火火,汽车造的满中国都是,钱也没少赚,就是自己的研发能力、自己的品牌消失了,只会跟着洋人屁股后面爬。中国从解放汽车、红旗汽车开始,汽车业造了五十多年了,自己制造能力、民族品牌在哪里,成了问题。
再看看航天业,几十年来一直被封锁、禁运,想在商业市场搞几颗卫星发射赚点钱,被美国棒喝。航天真是,想搞市场经济,没门,想搞股份制改造,军工企业又不许。就是这个既吹不到市场经济“春风”、又不能到股市圈钱、被外国左封右禁的中国航天,搞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唯一可以说在国际上不落后的行业。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当年毛主席说的话,现在看看也真灵验。伟人就是伟人,印度人应该从中吸取什么。
一下子上那么多“高新”项目,技术储备、新研发的、暗中搞来的,都用上去了,显然是先解决有无问题,慢慢再改进。那次“费尔康”事件对上层刺激很大,那次在西郊机场见军头们都是义愤填膺啊。于是,一晃脑袋一拍板,“高新工程”就像赶鸭子一样,出来一群,这也是中国特色。不过这个工程,确实起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功效,很多技术是军民两用的,因为这个工程,参与的几个厂所现在自我感觉不是一般的好,也牛起来了。
从零零碎碎传来空军阅兵训练和换装消息看,空军又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而且是空军整体质量建设是否能飞跃的关口。
从九十年代初换苏27起,一直到歼十,三代机换装需要的飞行员可以在二代机飞行员这个“广阔田野里”随意挑选,开始是在全空军航空兵部队(和挑航天员一个待遇),后来在各军区空军范围内,即使换飞豹也可以在全师范围内挑人。现在八爷还要继续服役,小七团越来越少,在歼击机这个机型,三代机数量超过二代机的时间越来越近,现在每换装一个团,挑选范围越来越小。可以说,以后除了年龄原因,年轻(40以内的)飞行员都要上新机,不说苏霍伊系列、歼十系列,即使飞豹,操纵、航电、雷达、火控以及机载武器也是二代机不能比的。也就是空军要从三代机“精英”阶段过渡到三代机“平民”时代,如果三代机普及,对于安全、训练、战法的掌控就不是仅仅对少数重点部队,一下子扩展全空军,挑战之严峻、压力之大也是前所未有。这中间肯定也要出点事情,希望决不能因噎废食,要勇敢迈过这个坎。
海航管的空域毕竟不大,所以高新机只能集中、训练、管理,但不影响南海的使用。莱阳那个团,基本上就是飞黄海、南海,东海去的少,转场执行任务是家常便饭,南海也常有值班机。
空军倒是应该增编高新机团,不仅在广空,西部(兰空或者成空)也应该放一个。目前障碍估计还是装备跟不上,伊尔断了货,大锅背暂时没戏了,运八还是有的小,照射半径和滞空时间,都不是很满意,否则进展不会如此缓慢的。
另外报一下,航空报报道,“太行”质量事故很严重,有技术原因,也有人为糊弄在里面。说起航空,就令人头疼。
也主张,空军应该改建几个基地,可以满足多种机型、昼夜起降、师级以上规模作战的大型枢纽型场站。现在的场站都太小,大部分只能满足一次二三十架飞机的保障,而且保障机型也很单一。
可以在东南西北,选几个气候条件相对好,又有扩建条件的场站,改建为大型空军基地。如果不涉及征地的话,几架三代机的价格就可以修一个基地了,钱应该不是大问题,观念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