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道德,可以用植物来象征。具有这种道德的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类比。具有这种道德属性的制度、文化、社会,我们称之为生长型社会。研究相关学术的思想体系,我们称之为生长主义哲学。
关于植物的地位和德性,本文摘编自姜汉侨、段昌群等所著《植物生态学》,云南大学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所述应该是公认的基础知识,可以引发我们关于人类社会的许多的类似联想。以下所有引文只标注页码。
一、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地位和作用
1、生产者( Producer)
“植物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枢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同时把所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同时,植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下与其他生物联系起来,使有机界和无机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推动着地球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由于它们自身制造营养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称为自养生物(Autotroph)。同时,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又是其他生物能量和物质的根本来源,从而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成分。没有植物,就没有生态系统。”(第19页)
2、初始生产者(Primary Producter)
“植物这种生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再生产的基础,从而称为初级生产( Primary Production)。”(第20页) 本文认为,Primary Production也可翻译为“初始生产”。
“植物的初级生产是地球生物圈所有物质生产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第22页)“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是这个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生产的速度和强度,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功能强度。植物既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结构成分,更是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力量。”(第19页)
“绿色植物初级生产能力的大小以初级生产力来表示,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为内因——植物的光合能力,和外因——外界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水、热配置不同,初级生产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区域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第22页)
3、抗干扰的恢复能力和对污染的自净能力
“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平,关键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抗干扰的恢复能力和对污染的自净能力,而植物往往处于一种基础地位。尤其是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中,恢复植物的生产能力是生态恢复的首要基础性工作,恢复植被是生态建设的中心环节。”(第40页)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不少区域发生了环境退化。经过人类的积极干预,通过先锋植物的进入不断改变环境条件,这些新的环境因素又为更多、功能更强大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态系统对投入其中的污染物具有分解、同化、解毒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积累、富集和毒害作用。这就是生态系统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过程。 大面积的植被在温度、水分的时空调节上的作用更为突出,通过恢复和维持自然原始的植被,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第44页)
4、建设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建设者,是地球环境的主要缔造者,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地球环境良性运转的主导因素。植物的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环境改良与调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的初级生产是地球生物圈一切物质生产的基础,不同的水、热条件影响着初级生产的速度、规模,初级生产的分布主要受水、热组合状况和营养供给水平所决定。植物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恢复和重建植物的生产力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第44页)
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越复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越多,在外来干扰和破坏下,可替换的途径越多,从而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平就越高。如一个林地生态系统(图3 -10),处于食物网中的鹰有三个食物链,如果某个食物链被中断后,还有其他两条可以弥补和替换,鹰依然可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越复杂,这种弥补和替换的方式就越多,系统就越稳定。”(第40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固定和利用太阳能的能力就越强,可提供给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和环境支持的能力就越大,从而确保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就越多,系统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就更容易保持较好的平衡水平。”(第40-41页)
“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往往取决于初级生产的水平。初级生产力越高,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就可能延伸得越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就可能越丰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就越多,生态系统就越复杂,就越稳定。”(第20页)“随着植被恢复和发展,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增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并行的,有其一必有其二。”(第22页)
“一定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单元内,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更是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探讨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作为评价生态系统健康( Ecosystem Health)的基本理论支持,是当今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内容。”(第39页)
三、植物的种间关系:竞争or共生?
伦敦奥运会期间,有一则消息可以让人啼笑皆非地认识到人类所谓科学的肤浅甚至有时可笑。据报道,“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手指紧紧并拢以形成‘桨橹效应’并不是最理想的游泳技术。游泳者将手指微微张开时,每根手指都形成自己的层。在手指间距最合理的情况下,游泳者所能发出的力比手指并拢时高出53%。最理想的手指间距为手指直径的20%到40%之间。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游泳者跃出水面的难度,减少阻力,进而提高速度。”科学呀,并拢、分开,好肤浅的科学!好多年的伪科学!
关于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所谓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些所谓的科学结论,可是看着都是局部的观察、貌似无懈可击的概括,实际上证据不足,有拿抽象的概括进行全覆盖来吓唬人之嫌。最典型的是,分为九种类型。
对种间关系的所谓概括,实际上是把植物与动物、微生物的关系也类比到了植物与植物的关系。主要有“竞争排斥、他感化学作用、附生现象及附生群落、寄生与菌根、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等。”“种间关系错综复杂,一般可归纳为三类: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和中性效应或无影响。在此基础上,Odum( 1971)将种间关系区分为9种类型(表10 -2)。”(第208页)
(表10 -2) 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第208-209页)
中性作用( Neutral Effects):A与B彼此无抑制与促进
直接竞争( Direct Competition):彼此之间有直接抑制
间接竞争( Indirect Competition):资源争夺的间接抑制
偏害作用( Amensalism):A受抑制,B无损益
寄生关系( Parasitism):A为寄生,B为寄主
捕食关系(Predation) : 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偏利共生( Commensalism):A获益,B无损益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非专性的互利
互利共生( Mutalism) :专性互利
竞争(Competition),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机体或物种彼此相互妨碍、相互抑制的关系。《植物生态学》也指出:“早期的竞争排斥原理是在培养瓶中研究生活史简单的微生物得出的,后来经过对生活史更复杂的动物进行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发现即使亲缘关系很近的分类群之间也存在很小的生态位分离,足以使其共存,而不是发生竞争作用。在进化历程中,物种之间可能更多的是形成协调共存的关系,共同营建、改善生存环境,建立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更为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生产力,而不是一味地竞争排斥、消灭对方。”(第211页)这可以作为对植物德性的一个说明。
四、植物人格
所以,具有植物德性的人,可以称为“植物人格”。植物人格是生产者、初始生产者、污染和恶的祛除者、建设者、善的先行者。民主精神、平等精神、自由意识、公正诉求、宽容精神、自立精神、多样性,等等,都是植物意识。
相反的,是“动物人格”。非生产性,单纯的消费者。弗洛姆对“非生产性性格”有四种归纳:张着嘴等着被喂养的“接受取向”,偷来的果子最甜的“剥削取向”,只进不出的“囤积取向”,把人等同于商品的“市场取向”。这四种人格,加上可能存在的各种非生产性人格,我们都称之为动物人格,都是掠食主义者。掠夺倾向、剥削、虐待狂、被虐待狂、君主崇拜、君臣意识、奴才意识、霸权意识、专制人格,等等,都是动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