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青良
说明:本文是在赵致生先生指导下完成的。谨在在这里,向赵致生先生的无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宋史-艺文志五》著录有《推背图》一卷,著者无名。相传为唐贞观时期术士李淳风﹑袁天纲合作。每图附谶言和谶诗各一首,预言历代兴亡变乱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止之,故名。其诗句多模棱两可,便于附会。
图说,是远古形貌图腾学说(如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图说就是“河图洛书”)在《易经》后保留下来的一种利用形貌图腾方式进行思维推理的古老惯用格式。远古形貌图腾学说(以“河图洛书”为标志)的核心内容是:图动为腾,腾定为图。图因腾动而变,腾因图变而通。图为腾之定,腾为图之动。定图而动腾,同始同终而不同程。形貌、图腾、图形、腾貌,为形貌图腾四象;再加形体系之形图、形腾,而成形貌图腾六气;再加貌体系之貌图、貌腾,而出形貌图腾八卦;再加腾体系之腾图、腾形,而出形貌图腾十天干。再加貌形、图貌而出形貌图腾十二地支。皆统称形貌图腾。
形貌图腾是一个向图而向腾,向腾之图为相;相图继而相腾,相腾之图而为象;象图继而再腾,象腾之图而为体。其中向、相、象是为三个不同的认识层面,不同的认识方法。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是自然客观存在。人类的意识就是对这种关联关系的认得,认知,认识的知识化过程。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决定于自然存在被人类认识的过程。人类思想意识对自然存在的认识是有向、相、象三个不同的认识层面的。每个层面,都可以把它比喻成人类对自然存在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关联关系抽象认识得到的取相图形。而层面与层面之间的图形链接,则是一种变化着的图形过程,称为形貌。
形为人类可认识到的定;貌为人类在两个定型之间所感受到的图腾变化过程。如果,图腾是自然存在,那么,形貌则是人类的意识存在;如果,形貌是自然存在,那么,图腾就是人类的意识存在。两者之间,相对、相反、相通、相变。
图腾与形貌,都是可以沟通自然存在与意识存在之间的关联关系。图有腾则通,腾有图则连。腾通图之断,图连腾之间。形与性交互变迁。
图腾者,通主客二观之学。二观必生二图。二图定,则二观出。而腾定(腾图),腾变(图腾)则发生于二图之间,称为腾。腾非图,腾亦可为图。腾是图,确又非图。实为二图之通。故图腾之学,实为属性四象之学。象有四者,二虚二实,实者为图,虚者为腾。
图腾之法,简单来说,就是形貌、属性、数字一体化关联关系的动态分析与描述。形貌图腾的定动、定变,则被分解为了形貌、图腾、图形、腾貌四象。而通变与变通之间的过程表达,则是图腾法之中的一个最关键的分析环节。通变与变通,是主被关联关系确定的。因为,定变、定动,都是随机可以相对、相反的属性形与性的关联关系转换。而变通与通变,则是主被关联关系确定的一个阴阳体系。它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涉及到目标与方法手段的过程。即,以通为目标,则必需用变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变通);以变为目标,则必需以通的方法来达到目的(通变)。并且,进入了相对论计算的特殊表达范畴。即主被关联关系的方法认识与算术认识。
只有因果的两个端点关系表达,而没有因果之间腾势变化的认识,正是没有中间过程的通变与变通的直观形式逻辑理论。因此,正反与对错之间的关联关系,也就走进了绝对化的一种习惯认识状态。即:正就是对,反就是错。目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认识习惯。正觉为对,反觉为错。所以,称反觉为错觉,只是一个绝对化思想方式与相对化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两种结果罢了。
因此,《推背图》一书,与诸葛孔明之锦囊有不同。诸葛之锦囊妙计,为特定条件下审时度势之必然判断;而李、袁之《推背图》,则为无时空相对限定条件下的随机性判断。属“撒大网”,只要应验的,便可对号入座。
其实,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的定、动、变、通之四象,变化无穷。其应验者,定然;其不验者,不定然;其未验者,或然或茫然而非必然。必然者,相对条件下的准确判断。而离开具体的时空相对条件的限定,其或然判断只能是“有准有不准”,而不可能达到必然判断的“无准无不准”的境界。
《推背图》虽然可以称为图谶之书。可是,它与钟鼎文化时代的星谶、经谶、讳谶、吉谶、凶谶、乂谶、爻谶、卦谶等“符谶”相比,显然已经失去了符、图、谶、纬的属性四象理论基础。从天地人一体一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退化,或者说是文化断代。《推背图》充其量也只能称为图谶、诗谶、言谶。但是,居然确声称可以预测未来。其主要目的是以其为诱饵,从而引起统治者的兴趣(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统治者也确实对此感兴趣,并充分地利用了它)。
钟鼎文化时代的符、图、谶、纬四象之学,起源于河图洛书的图腾认识。其内容主要是数符、形图、属谶、星纬形成的形、性、数、图四象属性一体化表达体系。通过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的干支历法,走进了对时空一体化认识的一个远古文明的兴盛时代。
但是,自《易经》已降,图谶之术则变成了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图谶之风,始于秦,盛于东汉。秦有秦谶,汉有汉谶。而初始的秦谶多以诗谶为基础的表达方式。把诗词中描述的形貌或者境界与后来发生的事联系在一起,则称为预示。所以,隐语或者谜语成了这个时代符谶的主流。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话暗示(现代把这种别人听不懂,但是可以达到暗示目的话,也叫“黑话”。它是为避免泄漏内情而编造使用的秘密用语。来源于旧社会的许多行帮为了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行为与目的,都有自己的隐语)。符谶中的隐语,其实是一种谜语。它不具有事前的约定俗成。而是让人自己去对号入座。
《推背图》问世之后,最先自己对号入座的人就是各个朝代的帝王们。它们一旦得到天下,或者欲行争夺天下之事,总要以《推背图》上的诗谶中的字,来命名自己的国号,年号,甚至重新起自己的名字。用来说明自己是“顺天承运”、“君权天授”、“替天行道”的。这样,就使得推背图更加灵验了起来。因为,凡是欲夺取天下者,或者已经夺取天下者,都是按图所驹,依《推背图》先行设计了自己的名讳、国号、年号、都城,甚至重要标志的颜色与属性。使百姓们心悦诚服。在这种情况下,《推背图》就变成了一本神书。而且越来越神。
但是,它距离钟鼎文化时代的形貌图腾四象学说,则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应该说,《推背图》在产生之初,或许是应用了形貌图腾学说的原理,遵循了中国古老的天干地支理法在图中绘制了与属性变化规律有关的东西。
以《推背图》第四十图为例。癸卯中的癸是天干第十位,癸卯中的卯是地支中的第四位。四十之合,为河图中的内周外周之和,也可以称为地支四象与天周之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通过四十年的日月轮回认识,应该有一个新的层面高度的提升(孔夫子也有云:四十不惑)。
那么,这种认识提升对于什么样的人最赋予创新能力呢?
不是私塾先生,不是学术权威,也不是墨守成规的成年人与老人,应该是最有童真之心的儿童。所以,《推背图》画了三个孩子玩飞盘。
要想看懂这张图,首先要有三个方面的思索:1、三个飞盘是表达什么意思?2、为什么只有三个孩子在玩?3、三个孩子的位置为什么分为上中下?
从天地人一体一理的角度来理解这张图与它特定的癸卯年号的关系,就是“四十不惑”的认识成果,应该是认识这个图产生的大前提。
这样,就可以把三个盘子理解为:天盘、地盘、人盘。
那么,什么是天盘、地盘、人盘呢?
天盘,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天上星宿认识的成果与星宿运动变化的天文学说。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有:1、如现代堪舆家所用的罗盘。以十二支为十二宫﹐每宫双山共二层﹐一左旋以应天运﹐一右转以应天度﹐以为格龙及消砂纳水之用者﹐谓之天盘(参阅《古今图书集成》卷六五一《堪舆》载《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浮针方气之图说》);2、术数家以天上十二辰分野﹐随时转移﹐动而无常﹐也称天盘(参阅《古今图书集成》卷七○八《术数》载《奇门遁甲。天盘星图》)。
地盘,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地上山川河流等地理方面的位置关系学说。在中国常用语言中:1、有表达方向罗盘的意思;2、有术数家称地下十二辰方位而为地盘;3、也表达一种势力的范围或者人群的活动范围。
人盘,即为胎盘。介于母体的子宫内壁和胎儿之间的圆饼状组织﹐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是胎儿和母体的主要联系物。是人类生命孕育的根本。
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以三盘的关联关系为主体的理论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最可能先发现新问题、思维新问题的就应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因为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二童观日”,提出了让孔子都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的佳话。所以,《推背图》在这一幅图画中,重点表达了具有童真天性的儿童比成年人更善于思索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天性。
在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描述中,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符号体系。语言既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禁锢思想的牢笼。处在牙牙学语的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具有惊人语言学习天赋,而且具有同时接受多种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巨大潜能。其根源就在于童心未泯的儿童没有受到任何语言与思维的束缚。但是,父母与社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久孩子也就只有用这种语言发音、用这种思维来认识和理解自然了。由此也就堕入语言编织的“牢笼”之中。随着进一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孩子们还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各种知识编织的框架和数学思维的框架之中。这些框架同时也是思想的牢笼。
因此,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大自然母亲面前,永远像牙牙学语的儿童那样,仔细倾听自然母亲的声音,才有可能在以后与自然母亲对话、沟通和交流中学习和掌握越来越多的更新的知识和方法。
所以,对于儿童的教育,不是让他们仅仅进入先人认识结论的盘子中而墨守成规。而是要善于启发诱导他们思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把人类知识的“盘子”变成不断变大的“知识圆圈”。
更重要的是,世界在变,规律也在变,变化的规律仍然是有规律可认识的。在这个变化的大环境中,儿童的天真思维才是最宝贵的。如何让他们延续这种天真的思维而继续鼓励他们研究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因循前辈的教导一成不变的遵守师承古训。这就是此图的现代启示!
周青良:草根网特约评论员,笔名“连山”。